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歷史其實很有趣:從「絡腮鬍子與戰爭」想到鴉片戰爭的問題

開始時,讓筆者跟大家說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l   「絡腮鬍子與戰爭」

公元1152年,法國發生了一場戰爭。

戰爭的原因是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的絡腮鬍子。

他與公爵的女兒埃莉諾結婚時,得到法國南部兩個省的陪嫁。後來路易七世剃掉了絡腮鬍子,他妻子埃莉諾對此極為不滿,覺得他沒有了鬍子很難看,一氣之下離婚,改嫁給英國國王亨利二世,並要求將其兩個省的陪嫁還給她的新夫。

路易七世不肯,亨利二世於是發動戰爭,奪取陪嫁。這場戰爭斷斷續續地延續了301年,到1453年魯昂戰役結束後才宣佈和解。

 

對於這場戰爭的爆發,你會有何看法?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路易七世剃掉了絡腮鬍子,令到妻子埃莉諾的不滿。

不過,有些喜歡作深入研究的人,則會說這只不過屬「表面的」原因,應該還有更加深刻的「深層的」的原因,例如:英、法兩國早有矛盾與積怨,而這次路易七世的剃鬚只是「導火線」吧了。

大家試想:假如沒有這個絡腮鬍子的問題,也會必然以另一種藉口,引發兩國爆發戰爭。

對於這些看似「很深入」的分析,筆者向來也不太認同。

為甚麼?

誠然,這些「深層的」的原因,看似很有道理,好像把問題想得很周到,很有層次。

不過,這些所謂的原因,真的可以圓滿地解釋問題嗎?

恐怕未必。

 

l   鴉片戰爭的成因

現在,筆者就以鴉片戰爭為題,和各位進行一場之旅

在教科書裡,總是把1839-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分析得很有層次,甚麼遠因、近因、導火線,驟眼看去,相當得體、嚴謹。

l   造因:中、西方在外交觀點上的不同;

l   近因: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包括鴉片貿易);

l   導火線:林則徐禁煙。

也許是筆者的學識淺陋,未懂得深層次的思考。

筆者一向認為,在鴉片戰爭一事上,有很多的所謂多角度的解釋,雖然也是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但絕對不容誇大其作用,亦並非關鍵所在。甚至,在某程度上,是經不起考驗的。

那些中、西方在外交觀點上分歧作為「遠因」的看法,根本不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打從英國人和國進行貿易的第一天開始,中國就是這個「天朝大國」(他們所謂的「傲慢」)的樣子。

如果,說這是導致兩國戰爭的原因,為何不在兩國貿易之初便爆發?

若是中國「天朝大國」的架子真的那樣令人受不了,為何英國還苦忍多時?反而要到多年後才受不了?

由此可見,這個所謂的「遠因」,是經不起推敲的。

另外,在中、英貿易不平衡的角度上,有些史家(以西方為主)會認為是中國對外貿易諸多限制,沒有平等的貿易機會才導致的。

反駁這說法的思路,基本上與上述的一樣,不用再詳述。

還有,一些史家又提出了所謂的「X戰爭論理」,就是中、英兩國的貿易出現嚴重逆差問題,所以不論英國向中國輸入甚麼貨品,到最後都只可能以戰爭來解決問題。

這個說法,其實只是旨在淡化鴉片在事件中的重要性(或英方在道德層面上的責任問題)。

試問,若英國真的向中國輸入其他貨品(X),戰爭都是無可避免嗎?

不會啊。

若這些商品是蘋果、橙和香蕉(隨便的舉例),中國會下令嚴禁嗎?

不會啊

還有,鴉片向來都是以走私方式輸入的,根本上不算是甚麼「貿易」。

若是正常的貿易,中國需要禁絕嗎?

不會啊。

由此可見,上述的兩個所謂的「深層的」理由,根本未能觸及問題的關鍵。

英國人為了扭轉與中國貿易的逆差問題,於是向中國走私大量的鴉片。

由於鴉片是毒品,服用後會使人上癮,於是只會越買越多;中國的白銀才會大量地流向英國,改變貿易逆差的問題。

因此,在這裡,只有鴉片這種獨有的特性(毒品,令人服用後上癮,不能不繼續服用),才足以在兩國貿易上起關鍵的作用。

因此,「X戰爭論理」根本站不住腳。

另外,因為鴉片是毒品,讓人服用後,健康受損,使中國在社會、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均出現嚴重的問題,才導致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的出現。

試想:若英國向中國輸入其他貨品,中國有需要「嚴禁」嗎?

顯然易見,在1839-1842年的中、英戰爭裡,鴉片是起著無可取代的關鍵作用。

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解釋。

 

l   「奧卡姆的剃刀」

英國史學家E. H. 卡爾(Edward H. Carr)曾說過「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

民初學人梁啟超也說過:「說明事實之原因,為史家諸種職責中之最重要的。」

無疑,歷史事件可以有很多原因促成。

然而,在眾多的原因裡,只有一個才是最根本、最關鍵的,最令人信服的。

為了進一步闡述這個問題,筆者列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某天,你患上感冒。

媽媽會擔心地說:「因為你昨天穿得少了,而且又淋了雨,所以才會生……

老師會以教訓的口吻說:「因為你平常輕視上體育課,不愛做運動,因而體質不好,所以才會容易患上感冒。所以,你以後要……

儘管你的老師的分析很深刻(從背景上的深層分析),但恐怕你還是會更相信你媽媽的埋怨(問題最直接的成因)多一點,或許說法過簡單,亦不夠「深入」

西方哲學史上,有一條叫作「奧卡姆的剃刀」的有趣定理。

奧卡姆提出了著名的「思維節儉原則」,即「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把這條原則運用到對各種事物進行解釋時,我們的確有必要對種種抽象的、看起來是很深刻的說法進行細緻的分析,看看是否真的有運用它們的必要。

這把「奧卡姆的剃刀」,用在分析鴉片戰爭一事上,似乎也是十分適用的。

在教科書上,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不妨把它們找出來,然後利用「奧卡姆的剃刀」逐一分析,看看有哪些原因是多餘的?

「奧卡姆的剃刀」理論認為:「越簡單往往越接近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