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從閱讀到課堂:讓知識在講台上自然流動

「昨天才對完卷,今日就開始補課時間了。

兩小時的課堂,對於做慣導賞的我而言,真是超爽!有足夠的時間給我暢所欲言。
現在正教授司馬遷與《史記》,上至天文,下至獨尊儒術、漢武帝征匈奴是否黷武之舉、班超投筆從戎、中國科學不發達原因(「李約瑟問題」)、康熙禁教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人棄我取的投資之道,甚至李約瑟的情史…(真正符合了太史公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若不是隔離班的同學在門外等候,被迫要下課,我還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呢

這一段文字,是年前某次補課的記錄,至今仍歷歷在目。

曾經,有新晉老師好奇問筆者,有哪些書籍可以作參考。其實這是一個不容易三言兩語回答的「大問題」——因為這樣的內容絕非單憑一兩本書就能涵蓋,唯有長期而廣泛地閱讀,涉獵不同類型與主題的書籍,知識才會一點一滴地累積、內化,最終藏於心中。

當遇上一個契機、某個主題時,腦海中沉澱的知識自然會浮現,讓人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從容分享。像上述提到的內容,其實就涵蓋了司馬遷、《史記》、李約瑟傳記、中國古代科技史、古代中外關係等諸多範疇。

因此筆者經常鼓勵老師們,善用上學或放學途中的零碎時間,閱讀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資料,日積月累,自會潛移默化,教學時便如水到渠成,自然運用自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