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年前的《讀史論人生》後,筆者前幾天便在書店見到他的新作——《讀史論知人》,筆者當然是第一時間買了。
前幾天,是佛誕假期,有一天的閒暇時間,於是便安坐家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作者說:
本書是「讀史」系列的第四本,在「讀史觀世」、「讀史觀勢」和「讀史論人生」問世後,「讀史論知人」是順理成章。
為何作者會說:「讀史論知人」是「順理成章」呢?
作者說「知人,曉事,論世」是錢穆的「讀史三部曲」,從「觀世/勢」中「曉事」後,當然是要「知人」了。
寫了幾本書後,作者才寫「知人」,主要原因是「知人」,實在太難了。
人性是最複雜的,故在歷史上亦百相紛陳,各有不同。作者在這方面,花費不少心力來分類,並逐一評論。
作者把歷代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現和遭遇,歸類如下:
「理想的人」
「歷史的精神」
「狀元的格局和結局」
「各代人物的悲喜劇」
「各代歷史人物的分析」
「氣運與人物的格局」
「奸劣人物的認知」
「人物與讀物」
在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歷史人物,分析他們的成敗得失與其個人、環境,甚至時代的關係。
個人的成敗得失,只佔其中部份原因,但亦可謂至關重要的一點。
書中曾出現過、被評論過的人物,大概有他們:
王安石、司馬光、康有為、梁啟超、孝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李林甫、楊國忠、鄭和、曾國藩、李鴻章、伊藤博文、李叔同(弘一法師)、蔡元培、陳寅恪、傅斯年、錢鍾書等等。
議論精簡,觀點精闢,相當有啟發性。
筆者認為,全書最精彩的,就是書末的「總結」。(所以亦先看為快)
在這裡,作者綜合了書中各種人生百態後,抒發對人物的看法。例如,在「傑出人物」中,作者說:
即使人品、人格如何好,沒有人緣人情,一切都枉然,歷史上的王安石、張居正,康有為,各有缺失,但不失為當時的傑出人物,後事則千古任人評了。
又如,作者在「狀元進士」提到:
可憐天下父母心,最希望自己子女中狀元,一舉成名天下知,不知給了子女多少焦慮,造成身心的創傷,但都是「為你好」作怪,但狀元變成了人生的終點,從此無寸進……
在「奸佞人物」,說:
歷史上的奸佞人物,都是有能力,在任甚久,不是口密腹劍,就是霸凌式人物,在倒台前,都是萬人擁護,皇帝昏庸是必然條件,但甘願受騙也是原因之一……
在「君子必敗」,作者更加認為:
歷史上君子必敗,「溫良恭儉讓」亦沒有好結果,堅忍陰毒者勝,是歷史的無奈。
以上的「總結」,雖然看似有些恐怖、有些悲哀,但亦是不爭的事實。
這些評論,正正就是作者從多年讀史與閱世,從中提煉出來的觀感。
這些智慧教曉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應該如何自處和應對。
不懂得歷史的人,常常會認為它無用;懂得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它到處都是寶。
歷史是無用的東西,還是寶貴的智慧,就由得諸君自行去感受了。
張建雄對歷史情有獨鍾,故書中常有精闢的見解,值得細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