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地方官員在路過的客棧停留用餐,客棧裡没有大人,只有一位女孩在招呼著。
這位官員點了餐點,女孩馬上進廚房端出來。
此時,又有三位客人走進客棧,這三位客人叫女孩抬出有火種的爐子。女孩抬出火爐後,三人在火爐前各點一根香煙後就離開了。
進到客棧,不點酒菜也没有叫餐點,只要求火爐,各點了一根香煙就離開!真是奇怪的人啊!
三人離去後,女孩就蹲在中庭玩著泥沙。
不久,女孩的母親回來了。
「女兒啊!我不在的時候有很多客人嗎?」
那女孩回答說:「有的,剛胡有三位客人來過,一位是住山谷裡的客人,另一位是住平地的客人,最後一位是住在大村莊的讀書人。」
這位官員聽到這對母女的對話,心裡想著,那女孩在說謊!剛剛來的三位客人,甚麼話都没說,只點了一根香煙就離開,女孩怎麼可能知道他們的住處和身份呢?官員打算好好教訓這女孩,於是說:
「小女孩!我剛剛只看到三位客人,只進來點煙就離開,並没有說他們自己住哪裡,妳怎麼可能會知道他們住哪兒呢?」
女孩回以甜美的微笑後,清楚的回答:
「是的,看他們抽煙的樣子就知道了。」
「看他們抽煙的樣子,又怎麼能知道他們的住處呢?」
女孩做了這樣的說明:
「剛剛是不是有一位客人,不懂得珍惜火種而直接將香煙插入火爐點煙的?那位客人就是住在山谷裡,因爲住在樹林茂密的山谷裡,不缺木材,所以不會珍惜火種。」
「有道理!那麼住平地的客人呢?」
「點完香煙,唯恐火種熄滅而把它重新整理好的客人就是啦,因爲住在木材珍貴的平地,所以就養成了整理火種的習慣。
「真是有道理!那麼妳又怎麼知道最後一位客人是住在大村的讀書人呢?」
「不會胡亂翻動火爐的中央,在火爐的一個角落緩緩的點煙的樣子,就可以判斷他是懂得禮儀的讀書人。」
這位地方官員不得佩服這位有智慧的小女孩。
故事來源:《邏輯,你好!》P.24-27
看完這個故事後,大家是否覺得好有趣呢?
其實,我們學習歷史科目,就是要訓練各位都能擁有這種邏輯思考。
故事的小女孩,為甚麼她可以分辨三位客人的不同身分?原因就是她知道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他們的生活習慣;再從那三位客人點煙的動作中,推論出他們的居住地方在哪裡。
就以故事其中一段作進一步的說明。
「剛剛是不是有一位客人,不懂得珍惜火種而直接將香煙插入火爐點煙的?那位客人就是住在山谷裡,因爲住在樹林茂密的山谷裡,不缺木材,所以不會珍惜火種。」
從裡,其實是簡單運用了邏輯學上的「三段論」的推論方法。
n
不珍惜火種,則代表他住在樹林茂密的山谷中。
n
那位客人不珍惜火種。
n
所以,那位客人是住在樹林茂密的山谷中。
上述的推論方式,是否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與我們平時常見的提問語:「如何導致」的作答框架,其實是很相似的。
其實,以上的推論技巧,與我們考試常見的提問語「如何導致」有些相似,都是要求我們把A和B之間的關係說清楚。
若用符號表示,即是:「Aà?àB」。最重要的,是要解釋A和B之間的因果關係;而最重要的,就是解釋過程中的推論過程。例如:暴政與秦速亡的關係。
秦始皇施行暴政,與秦速亡有密切的關係。
首先,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實行嚴刑峻法,刑罰名目繁多,而且極之殘忍,而「族誅」、「連坐」之法更令人民無辜受牽連。嚴苛的法律導致民怨沸騰。
其次,秦始皇的焚書令使很多文獻古籍遭燒毁,及後又坑殺批評朝政的儒生,控制言論,箝制思想,引起知識分子極大的反感。
最後,秦始皇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伐,每次均徵調和役使大量的百姓。沉重的兵役和徭役不單為人民帶來痛苦,最終導致民窮財盡。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施行了一連串的暴政,讓人民對秦政府深惡痛絕,因而產生離心,故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便一呼百應,民變四起,遂推翻了秦朝。
|
以上的例子,明顯包括三部分:
Ø
秦政府推行暴政;
Ø
推行暴政,只會引起人民的反感和離心,導致政權的滅亡;
Ø
秦政府只會引起人民的反感和離心,導致政權滅亡。
一般考生所犯的毛病,就是沒有足夠的推論,便下結論:秦推行暴政,因而導致滅亡。其實,那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中間的推論過程清楚交代。
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要有以下三步的推論:
一是,要知道秦朝有哪些暴政?這些暴政的具體內容是甚麼?
二是,要清楚了解,這些暴政對人民帶來甚麼的騷擾和痛苦?
三是,在人民無法忍受的情況之下,他們會怎樣做?
總之,學習歷史,並不是要我們死記一些資料;而是學會把資料經過綜合的分析後,作出合乎邏輯的推論,和有條理的表達。
多看一些有關邏輯的書籍,對我們應考歷史科和通識科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