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乙部第5題(c)是這樣的:
資料:
清廷在內外壓力下興辦海軍,一旦形勢稍有鬆動,或海軍稍有成就便滿足現狀;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最大艦隻噸位與大砲,較日本並無遜色,惟缺乏大口徑之砲彈。至於艦速,日艦又在北洋艦隊之上。此外,清廷指揮不統一,又無全力出戰,乃戰敗的原因。
|
問題:根據資料三,並援引史實,闡釋清廷在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10分)
作答步驟如下:
一.小心審題,找出考問重點:問題重點,是要求考生回答清廷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二.細閱資料,尋找作答提示:同學細心閱讀資料的內容。原則上,「;」、「。」或連接詞前後,會是要點的分界。如上文,資料內容粗可以分為二大部份,分別是;清廷海軍裝備與日軍的比較和戰爭的過程。若再細分,可在「此外」後,再分為兩部份:指揮不統一和無全力出戰。
三.援引史實,詳細回答問題:「根據資料」有了上述的三個作答大方向後,同學可以「援引史實」,補充資料的不足,作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以上三點,是回答資料題的基本三步驟。
那麼,這問題如何回答?
第一段,是「中日雙方的軍力比較」:應清楚指出清廷海軍如何落後於日本,和如何導致戰敗。例如,同學可以補充:清廷海軍軍費因為給挪用去為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而很久沒有添置新船和導致彈葯不足,結果敗給擁有先進艦隻的日本聯合艦隊。
第二段,是「指揮不統一」:可以從戰爭的過程中,清廷在旅順失陷後,便把李鴻章革職,改派相軍領袖劉坤一率軍聯合淮軍應戰,可是兩軍互不統屬,號令不一,導致戰鬥力大減。
第三段,是「無全力出戰」:同學可以從李鴻章在仍有相當的作戰能力下,竟然下令「保船制敵」,下令艦隊退守衛海威,遂失去制海權,因而處於弱勢;或者,可從其他海軍(福建、南洋、廣東)艦隊不肯援助,袖手旁觀,只得北洋艦隊與日本全國對戰,而論證「無全力出戰」的觀點。
以上的答案,同學都可以在教科書中全部找到。
在某程度上,只要同學對相關課題有詳細的認識就可以準確地回應。
至於取得高分的關鍵,就是同學能否從資料中,找出有效的訊息(即答案要點),作為作答的大綱,然後援引相關的史實,加以補充和說明,作切題的回應。
各位同學,看過實例之後,相信下次的考試和測驗,你應該會有進步的了。是嗎?
甲午戰爭的經過是考問的重點必須熟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