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提供了三段資料,內容如下:
資料一: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實行郡縣制;拓展南北領土和以法家思想治國。
|
資料二:
漢式帝即位後,加強帝權,如在中央和地方制度上進行改革,並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資料三則是一幅名為「秦時期全圖」的地圖。(地圖從略)
問題要求考生根據所有資料,並援引史實,分別說明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施政內容。
解題分析:
首先,當然是要小心審題,找出考問重點。
題目要求考生「根據」資料,並「援引史實」,「分別」析論秦皇、漢武的「施政內容」。
題目要求十分清晰。
同學在回答時,必須「根據」資料所提供的方向為作答大綱,繼而「援引」相關史實,分別把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施政內容」,詳細地說明。
雖然,題目是問「施政內容」,但並不是所有的施政內容都可以寫進去的,因為大前提是「根據資料」,所以資料以外的施政,則不能寫進去。
若寫多了其他的施政內容,不但浪費寶貴的時間,而且還會因為未能扣緊題旨而遭扣減分數,絕對是「雙失」之舉。
其次,要答甚麼內容?
同學在這裡,必須小心閱讀資料,從中摘取最有效的訊息,然後作答。
根據資料一,我們應該找到三個重要的作答方向:
一是「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實行郡縣制」;
二是「拓展南北領土」;
三是「以法家思想治國」。
至於資料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重點:
一是「加強帝權,如在中央和地方制度上進行改革」;
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而資料三,則是「秦時期全圖」,很明顯,這是與秦有關的,故不用提及漢武帝。而地圖的作答訊息,是「全圖」,意思是全國的版圖。因此,這段資料,主要是要考生從地圖的提示中,詳細說明秦國在擴大版圖方面,實行了哪些措施。
以上審視資料的過程,是作答準確與否的關鍵。若一不小心,便會看漏了作答的提示,或對資料有所誤解,從而不能準確地回應題目,導致嚴重失分。
不過,從這題所提供的資料而言,要找出上述的作答框架,還是不難的,因為作答提示相當清楚。
基本上,閱讀資料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施政內容:
秦始皇
|
漢武帝
|
一是建立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實行郡縣制」;(資料一)
二是擴張版圖:「拓展南北領土」;(資料一、三)
三是治國思想:「以法家思想治國」。(資料一)
|
一是建立制度「加強帝權,如在中央和地方制度上進行改革」;(資料二)
二是治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資料二)
|
不過,若照以上的資料,分別說明的話,雖然內容也會符合要求,但在組織表達上,難免有些鬆散。若想將答案組織得更好,爭取更高的組織表達分數,我們可以用以把上表內容優化如下:
施政內容
|
秦始皇
|
漢武帝
|
建立制度
|
「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實行郡縣制」;(資料一)
|
「加強帝權,如在中央和地方制度上進行改革」;(資料二)
|
擴張版圖
|
「拓展南北領土」;(資料一、三)
|
/
|
治國思想
|
「以法家思想治國」。(資料一)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資料二)
|
上表的內容有哪些好處?
這樣把資料綜合整理,然後概括為三大方向來回應,使整個答案變得更有組織和條理。
有了這個作答大綱後,同學只需要根據所學,援引相關史,對相關項目進行詳細的闡析便可以了。(說到這裡,各位同學應該可以從教科書中找到答案,故不再把答案詳述。)
說到底,作答框架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同學必須對相關課題有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準備,才可以有理想的表達;作答框架,只是輔助而已;若有作答框架而無內容,還是不行的。
下次,再為大家解構其他問題。
秦始皇與漢武帝二人均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皇帝,故在公開試中經常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