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閒來愛翻書:再談《道德經裡的智慧》

早前,筆者介紹過《道德經裡的智慧》一書,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呢?

在這段日子裡,這本書被筆者放在案頭上,閒來就翻讀幾頁,不經不覺,已看完一次了。

這本書用淺白的文字,把老子的深奧的哲學思想,重新演繹,讓我們可以更加明當中的大道理。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大成若缺」這句話。

大成若缺」一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本章全文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意思大概是:天下最完美的事物,似乎也有殘缺,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天下最充盈的事物,好像也很空虛,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並不善於言辯。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無為是天下最正確、最值得追求的。

老子認為,要「大成」,就要「若缺」。「大成若缺」講的,就是獲得偉大成就的人,要表現得有所欠缺,不要讓自己處於「盈滿」狀態,那樣會變得驕橫。要經常反省自身還有哪些不足,唯有正視不足,才有前進的方向。

大家看完對「大成若缺」的解釋後,是否很佩服老子的智慧呢?

為了讓讀者進一步明白「大成若缺」的具體實踐和應用,作者還舉了一些真人真事作例證。以下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1845年,曾國藩為自己的書齋自署「求闕齋」,「闕」,即「空缺」之意。曾氏「求闕」源於《易經》,他從《易經》中生發感慨,領略了「陰陽相生,一損一益」的自然之理,從而悟出「物生而有嗜慾,好盈而忘闕」的規律。他為防盈戒滿,以「求闕」來提醒自己:「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闕。」曾國藩手握重權,仕途得意,但他不沾沾自喜,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欠缺的心態,每逢加官晉爵,都會將功勞分給將士,自己退守謙。曾國藩體悟「大成若缺」之道,終成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

《道德經》和《易經》,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多看會讓人變得更有智慧。也許,年輕人入世未深,人生經驗有限,對書中某些較高深的思想未必明白和體會;不過,先把它們放在心上,或者在日後會頓然明白,有用得著的地方。


《道德經》,一本滿有人生智慧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