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京,本來的專業是機械工程和國際貿易,後來移居美國,漸漸對中國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在2008年開始,劉京著手創作這套《畫說中國史》。這套書獲得空前的成功,曾榮獲美國2013獨立出版商圖書奬(IPPY),已有中文、英文、法文和韓文版本。從作者的經歷可見,又是一個熟悉的例子:原本對歷史不太感興趣或不太相干,可是一旦「愛」上了,便不能自拔,從中發現不少有用的、有趣的資訊,要和其他人分享。(如上次筆者介紹的《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的作者二混子一樣。)
作者為何要花上大量的心力和時間來創作是書?在前言裡,作者清楚地說出了原因:
中國的經濟成就全球矚目,好奇的讀者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中國是怎麼走到今天的?雖然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我建議,瞭解今日中國可以從瞭解中國的過去開始。歷史像一條連續的紐帶,今日情景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昨天、前天、去年、前年……追溯越久,事物的全貌就越清晰。
作者又說:
讀者可以把地理、氣候、經濟、文化、哲學、人物、事件等各個點連成一條線,再用現代人的眼光尋找歷史主線中反復出現的趨勢和背後的邏輯。只有如此放開眼界,我們才能體會到各個歷史時期的當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面臨的挑戰,看到當事人所無法看到的結果,明白當事人所無法明白的意義。
對於作者的看法,筆者極之認同。一直以來,我們對都用錯了方法來讀歷史。歷史不是要來死記硬背的。前人的經歷,是我們借來訓練思考的工具。從個人、社會、國內,以至全球化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度向來分析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再從而探究事件給予我們有甚麼的啟示,這才是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可惜,因為要滿足考試制度的要求,歷史最精彩、最珍貴的部份,就被要求標準化、可以量化的考試模式扼殺了。這亦是為甚麼有不少人,是在不再需要上歷史課堂,才會自動自覺地去接觸歷史的原因。因為,歷史本身就有著極度吸引人的地方,而只不過在繁、多、雜、亂的標準課程、僵化的考試模式,以及不足的課時下,才漸漸失去了她誘人的魅力。
正如書上文字所言:「《畫說中國史》系列叢書力求以簡潔的畫風、精煉的文字、理性的視角,勾畫出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大家都不會感到壓力,反而被書中作者精心挑選的題材深深吸引,不斷追看。例如:周武王克商後,如何處理新得的領土和管治尚力一定力量的殷人?漢武帝是如何把漢朝的國力推向高峰?隋煬帝是如何給高麗打敗的?南宋是怎樣給蒙古人打敗的?明太祖是怎樣來經營他辛苦得來的天下?清朝是怎樣因為稅收制度不善而走向中衰?北洋水師為甚麼會在自己的家門威海衛港口招致全軍覆沒?如果大家還想知道更多的歷史故事的話,就一定要看看這套《畫說中國史》了。
另外,筆者想要補充的是,這雖然是一本漫畫書,但內容卻相當嚴謹。書中不時會引用歷史資料的原文的白話版來說明內容。例如,提到甲午戰爭時,日軍向丁汝昌勸降的文字,義和團的宣傳文字等。這樣的做法,有助加強故事內容的真實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時會在講述某件重要史事後,加上一些總結性的評論,加深了讀者對事件的理解。例如,在八國聯軍一節的結束部份,作者這樣說:
西方傳教士致力於傳播上帝的愛,但是傳教士跟著炮艦和鴉片商人來到中國,他們的使命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衝突從一開始就已註定。
又說:
在1900年的風暴中,義和團為天命而戰,傳教士為上帝獻身。雙方互不相容的理想猛烈對撞,中國傳統社會對西方宗教的抵觸很快升級為一個農業帝國與工業化國家的對抗。
這些重點式的評論,對讀者理解事件對歷史的影響,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大大提升了本書的學術價值。
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需要。筆者為大家介紹的這套《畫說中國史》,在今天資訊爆炸的年代,實在是讓各立在最短時間、以最有趣味的方式、來認識簡煉而全面的歷史大事的最佳讀物。說不定,看完這套書之後,你會從此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愛上了她呢!
一套四冊的《畫說中國史》封面。
《畫說中國史》的背面,也有教大家數據分析,相當富教育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