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一共有一百二十七篇小文章,每一篇都有介紹先秦諸子的主張和與他們有關的故事。有些故事,甚至比電視連續劇還精彩、吸引呢!
在眾多篇章裡,最吸引讀者的,是有關呂不韋的故事。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的大商人,透過買賣貨物而致富。他最成功一之買賣,應該是大家都不會陌生的成語故事——「奇貨可居」。
呂不韋在趙國做買賣時,認識了秦國在趙國的質子——子楚。呂不韋就憑著他獨到的眼光和靈活的手段,終於幫子楚,由原本不受重視的人質庶子,搖身一變,而成為太子,王位繼承人。
大家在看書的時候,作者會把故事詳細交代,筆者在此不作說明了。
筆者看完這個故事後,深深感到如要成功,當然要靠自己的努力經營;不過,時機或時勢也是相當重要的。在這個故事裡,呂不韋、子楚、華陽夫人、秦昭王,甚至華陽夫人的姐姐,每一個,都是故事中的關鍵人物。若其中一個做得不好,「這場戲」(「奇貨可居」的故事)也就演不成了。
筆者看完這個故事後,突然想到可以把它放入課堂教學之中。
我們可以在教春秋戰國政治社會變動時,加入這個故事,然後與同學一同分析「這場戲」的政治、經濟背景。
此外,亦可以著同學分析當中每個「角色」的重要性何在。或者,若時間許可的話,老師可以把故事內容整理一下,然後著學生在堂上演出。
試問:老師這樣的教歷史,學生這樣的學歷史,那麼歷史課還會沉悶嗎?(當然,這樣想得太完美,完全脫離了課時的限制和對公開試成績的考慮!)
故事還未說完的。
書中提到,子楚後成為華陽夫人的義子,更當上了太子繼位人。他父親安國君即位一年便死了,而子楚(即莊襄王秦始王的「父親」)自己亦只即位三年便離世,由秦王嬴政即位,即後來的秦始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何安國君與莊襄王都這樣早死?」是偶然?還是另有玄機?(可能筆者讀歷史太多,總是想著事情背後會有甚麼陰謀。)
筆者這樣說,不是沒有原因的。究竟是甚麼原因?答案不如由學生替你找出來吧。
老師可以把莊襄王、嬴政、呂不韋、趙姬等人的關係,給學生參考,然後著他們去分析,可能會有更多的「陰謀」出現呢?這個活動背後的思考過程,不就是高中中史課程中,要我們培養學生的思維訓練嗎?(提出假設,找出證據,加以解釋。)
以上所言,只是筆者在看書時,「職業病」在發作下的一些教學點子,未必適合你的口味。
不過,所謂「各花入各眼」,或者,這本書在手中,會因著你的個性,能夠引發更多獨有的思考也不定啊!
這是一本相當富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歷史文化普及讀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