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摘星秘笈:再談怎樣反駁另一個觀點

某日,中五級測驗,其中一題觀點評論題是這樣的:

你是否同意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試綜合資料及你對事件的認識抒發己見。

期間,我巡視同學的作答表現時,發現不少同學的答案偏離題旨,而這些同學全部都是答「不同意」的。究竟,為甚麼答「同意」的同學不會離題,而答「不同意」的會離題?

答案很簡單。因為答「同意」的同學,他們的討論核心,一定會是義和團,即他們會從不同角度來說明義和團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之後對其他觀點(清廷/慈禧太后或列強)作出反駁即可。不過,答「不同意」的同學,他們都會犯了同一個毛病,就是只簡略代交義和團的責任,之後便說「XX才是罪魁禍首」,然後以大量的篇幅,詳述XX因素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這就是離題的表現。因為他不是回答「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的關係」,而是回應「XX與八國聯軍之役關係」。試問這樣又怎會不離題呢?以下是回答「不同意」的參考答案:

義和團並非主因:表面來看,八國聯軍之役是由於義和團盲目排外所致。義和團民不分青紅皂白,到處拆毀教堂,殺逐教士教民,毀壞一切與西方有關的東西,對西方列強作出種種挑釁行動,使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最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所以,有人認為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指出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關係)然而,當深入分析時,會發現有更重要的原因。

官員的煽動:義和團原本的活動範圍只局限在山東一帶,影響未算廣泛,而且他們起初以「反清」為口號,是針對清廷為主,並非洋人。義和團事件之所以逐步惡化,並最終引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實歸因於李秉衡、毓賢等清朝官員縱容、煽動義和團排外所造成的(指出義和團雖有責任,但不是「罪魁禍首」)

慈禧的意思:誠然,八國聯軍的出現是由義和團盲目排外所致,不過,義和團之得以入京攻擊使館區,幕後是由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一手策劃的(指出義和團雖有入京破壞,但是慈禧太后才是「罪魁禍首」)所以,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一事,慈禧太后要負上最大的責任。慈禧太后痛恨列強支持光緒帝的維新運動,及保護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故此在得悉義和團排外之事後,以為團民可恃,於是引義和團入京,利用義和團的力量大肆排外,更以為團民真的有神功護體,竟然不自量力,公然向西方列強宣戰,結果才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指出義和團只是被慈禧太后利用的棋子)

被動的排外:其實,義和團運動的出現,實由於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欺壓中國百姓;與及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各地強佔土地,仗勢凌人所致。中國民眾在外侮不絕的情況下,基於對民族危亡的擔憂,遂激起了一片排外的浪潮義和團運動因而產生,繼而並連帶引發起八國聯軍的侵略中國(從原因方面指出列強入侵才是導致八國聯軍入京的主要原因)

反駁:無可否認,義和團的排外行動的確是惹怒列強的無理行為,不過,若清政府能夠及早聽信袁世凱之言,當義和團在山東時便加以制止,相信事情一定可以被鎮壓下來,絕對不會變成日後瘋狂排外的行動。最後,事件之所以失去控制,全因為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保守派的縱容。最明顯的例子是:當列強要求清廷出面干涉義和團事件時,慈禧太后不但沒有採取正確的行動來鎮壓義和團,反而向列強宣戰。故此,清廷才是導致列強侵華的禍國根源。(以史實證明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和向列強宣戰,才是八國聯軍之役的主因)

由以上的答案參考可見,若以「不同意」回答時,同學仍需要把討論核心放在義和團之上列舉史實,清楚說明為甚麼義和團的所作所為並非引發八國聯軍的主因,而不是完全抽離義和團的所為而大談其他導致事件的原因。

這是回答「不同意」的秘訣,大家一定要謹記啊!


義和團事件最終引發八國聯軍之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