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摘星秘笈:怎樣衡量歷史人物的功與過

上回說到,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並不是用簡單的「加減法」來衡量的。在功與過的內容也說過之後,我們便要運用價值衡量來作出取捨了。現在,就以秦始皇北伐匈奴和修築長城為例,說明如何透過價值衡量,以達致秦始皇的施政是「功大於過」的結論。

誠然,秦始皇建國後,曾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於是便有人認為秦始皇這些舉措是好大喜功,有違愛民之道,是施政過失的明證。不過,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也是迫不得已的。匈奴乘中原內亂,於是大舉入侵,為時已久,對百姓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的影響。現在,秦始皇發動大軍北伐匈奴,成功地將匈奴趕走,收復河套以南的地區。這樣看來,秦始皇的北伐匈奴,不單只不是「好大喜功」,反而是保護國民,免受外患之苦的正義之舉。相反,若不對匈奴用兵,則只會增加其氣焰,不斷進侵我國疆土,百姓更加永無寧日。同樣,對於秦始皇修築長城一事,我們也可以運用上述的觀點來解釋,即縱然在修築長城期間,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長城建成後,卻有著守衛國土之功令關內百姓免受匈奴入侵之苦,在中原生活得更安穩,絕對不是那些純綷為求滿足一己之欲的濫用民力可比擬的。所以,在追求更長久的和平來看,秦始皇對匈奴用兵和修築長城,絕對是合情合理之舉,而且對當時和後世的中原人民來說,有重大的貢獻,絕對是功不是過。

在上述的舉例中,我們先將秦始皇北伐匈奴和修築長城視為過失的理由說出,之後再指出這只是迫不得已的決定,然後,再透過正(北伐匈奴和修築長城的好處)和反(不這樣做的後果)兩方面的申論,說明此等措施為甚麼是「功大於過」。

總之,對於這些涉及人物評價的問題,我們先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史實,然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找出功與過。最後,便要作出價值判斷,透過「擺事實,講道理」的闡釋,建立個人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看法,使答案更有說服力。

希望同學可以細心揣摩上述對秦始皇的評價,舉一反三,得到更多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