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同學問如何回答25分的題目。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僅憑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回顧剛過去的文憑試題目,在必修部份,就只有第7題是25分的。題目如下:
資料一:
事實證明,「文化大革命」是:
一.一場大革文化命的浩劫,它導致教育水平下降,文藝學術界停產十年,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拉大;
二.一場自己人整自己人的鬥爭;
三.一場由最高領導人動員和利用群眾去達到其目的而造成的內亂。
|
改寫自連浩鋈《中國現代化與蛻變的歷程(1900-2000年)》
試援引史實析論資料一的說法。(25分)
坦白說,如果同學沒有充足的信心,千萬不要選擇25分的題目回答,因為萬一解錯題,就真的「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了;而回答一題多問的好處是可以把風險分散,減低大量失分的機會。所以,如非必要,盡量不要選答25分的題目。
不過,若細心分析,本年度的題目,也非洪水猛獸般可怕。我們現在一起看看如何回答吧!
拆解題目結構:這題看似是一問式題目,不過若仔細審題,我們會發現這題的提問重點有三個,提問重點有三個,我們就應該分三部份來回應。無形中,這便變成了「三問」的題目。若同學選答這題目時,也不必擔心會嚴重失分,因為若同學對某一個觀點的評論出錯,而其餘兩個正確的話,則不會出現大錯,失分風險可以減低。當然,我必須提醒各位,這類題目雖有不同的評論點,但是評分時仍然是「整體評分」的,意思是閱卷員會按整篇答案的作答表現來衡量分數,並不會分把分數分作三部份來獨立評分的。
拆解題目重點:這是資料回應題。擬題者引用了學者對文化大革命的評論三則,然後要求同學作出回應。若大家留意三段資料的內容,你會發現資料可以分為兩大部份:一是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觀點一),二是文化大革命的性質(觀點二和觀點三)。找出重點後,同學就必須按要求,分段對上述的每個重點,作出適當的回應。
拆解提問字詞:這是最關鍵的部份,但偏偏容易被同學輕視。題目的要求是:「援引史實」「析論」「資料一」的「說法」。引號中的字詞,就是本題的作答要求。同學在入答時,必須「援引史實」,在解說每個觀點時,必須有充足的史實來支持你的看法。例如同學在評論觀點一的說法是,就必引用相關的事實,證明文化大革命「導致教育水平下降,文藝學術界停產十年,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拉大」。這些資料,同學可以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輕易找到。其餘觀點二和觀點三的回應,也是如此。此外,另一個重點是「析論」。甚麼是「析論」?它就是分「析」和討「論」的結合。仍以觀點一作例子解說。同學對觀點一作出回應時,就是要引用相關的史實來「分析」文化大革命如何導致「導致教育水平下降,文藝學術界停產十年,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拉大」。留意當中的「如何導致」,即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持分者,做了甚麼事,以致出現上述的情況。例如:「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江青領導的「中央文革小組」只許革命「樣板」(例如紅色娘子軍、紅燈記等)作品出版及演出,其餘作品均被打成傳播反黨意識的「毒草」,長期遭到禁制,甚至被銷毀,以致全國文藝創作活動出現十年的停頓。」其餘觀點二和觀點三的回應,也是如此,不再舉例。
最後,同學要留意觀點評論題的回應方法。一般而言,回答這類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同學可能在反駁的過程中引用錯誤的例子或誤解觀點的意思而把反駁焦點弄錯了。這就是之前說的「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意思。不過若同學對這問題能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而解說過程清晰有條理,內容又言之有物的話,則閱卷員一定會予以高度的評價。這就是我常常在課堂上說的「分數險中求」的意思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