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為各位同學解讀本年度的文憑試題目。今日要說明的是第6題。題目是這樣的:
資料一:抗戰歌曲《松花江上》的部分歌詞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
爹娘啊,爹娘啊!甚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
資料二:
「當馬歇爾準備離開中國時(1946年),他再次勸告蔣介石說,共產黨人現在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已經強大了,國民黨政府依靠軍事手段很可能摧毀不了他們。」
|
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民國史》
(a)
(i)資料一描述的情況與日本侵華的哪件事件有關?試據史實加以說明。(4分)
(ii)承上題,國民政府在外交上如何應對?隨後日本又如何反應?試據史實加以闡釋。(6分)
(b)
資料二的觀點是否足以解釋內戰(1946-1949年)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5分)
解讀:
(a)
(i)首先,大家能否知道資料一「描述的情況與日本侵華的哪件事件有關」?答案提示是:「東北松花江」,這是指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若你們能夠找到這個有效訊息,便等於得到解題的鑰匙了。之後,再將九一八事變的始末作一清楚的說明便可以。
(ii)這時的國民政府,因為要對共產黨進行「圍剿」,故此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其後更把事情交到國際聯盟處理,嘗試從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結果,日本見中國態度消極,於是變本加厲,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最後,因為國聯認為日本入侵東北及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是不合理的做法,加以斥責,要求撤兵,結果日本退出國聯,並加快侵華步伐。
以上兩問,屬於認知層次的提問,沒有太大的難度。只要同學能夠對日本侵華的背景部份的內容有清楚的認識,即可以準確回答。值得留意的是提問詞「外交上如何應對」,這是提示同學的作答方向和答案的範圍。同學在回答此題時,必須根據史實,把國民政府在「外交上如何應對」的內容詳細地說明(「闡釋」),否則即屬離題。
(b)
這是觀點評論題,有一定的難度。這裡要求同學評論「資料二的觀點是否足以解釋內戰(1946-1949年)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在回答前,同學必須拆解題目。
這是觀點評論題,有一定的難度。這裡要求同學評論「資料二的觀點是否足以解釋內戰(1946-1949年)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在回答前,同學必須拆解題目。
首先,我們要知道資料二究意有甚麼觀點。其次,要衡量這一個觀點,「是否足以解釋內戰(1946-1949年)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資料二提出了甚麼觀點?
資料提到「共產黨人現在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已經強大了,國民黨政府依靠軍事手段很可能摧毀不了他們。」意思是從共產黨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馬歇爾認為共產黨在軍事和政治上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國民政府未必可以用軍事手段來打倒共產黨。
無論同學是否同意這個觀點,都必須從共產黨的「軍事」和「政治」力量(例如當時共產黨軍隊數量、解放區的範圍、外交援助和統戰活動等)來分析問題。
若同學以「足以解釋」的立場來回應,可以列舉史實,證明共產黨在戰後的軍事和政治方面都已有相當的發展,明顯和戰前有很大的分別。加上,共產黨善用游擊戰和統戰的策略,在軍事和政治上均取得相當的成功,令國民黨消耗大量軍力和在政治上陷於孤立無援,導致日後的失敗。
若同學以「不足以解釋」的立場來回應,可以列舉史實,說明在內戰初期,即一九四六年時,雖然「共產黨人現在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已經強大」,但是在軍隊數目、佔領區範圍和人口數量上,國民黨仍是佔有很大的優勢;另外,雖然共產黨有蘇聯支持,但國民黨也有美國作後援。因此,在當時(一九四六),「國民黨政府依靠軍事手段很可能摧毀不了他們(共產黨)」的看法,未必成立。況且,馬歇爾當時只著重從共產黨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未有對國、共雙方的形勢作全面評估,例如國民黨內部的矛盾、經濟政策失誤和社會民眾的訴求等等,故分析有欠全面,不足以解釋內戰(1946-1949年)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溫馨提示:
從考問範圍來看,這題考問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和談與內戰」兩個課題。對於偏讀的同學來說,則只能回答其中一問,這樣可以選擇的問題便少了。這種跨課題的提問模式是常見的。因此,建議同學在溫習時不宜偏讀。退一步來說,若時間不足以溫習全部內容,也必須把抗日戰爭和兩次國共合作一起溫習,以便應付跨課題的題目。另外,在近代史上,日本曾試過兩度侵華。故此,晚清的甲午戰爭和民國的日本侵華,同學也須要有充分的準備,以便回答這兩場戰爭的比較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