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南京條約》有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的條款。英國在繼後補充《南京條約》的《中英虎門條約》中,還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
|
《南京條約》簽訂後,為何英國仍發動英法聯軍之役?根據資料,並援引史實,就入城、貿易、修約三方面,加以分析。
有不少同學,一看到題目說:「就入城、貿易、修約三方面,加以分析」,便急不及待地從教科書中背來的內容,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
結果怎樣?
當然是不理想啊!
為甚麼?教科書不是有齊上述問題三方面的答案嗎?
教科書是有上述問題的相關資料,但不是「答案」。
為甚麼?
同學一向都認為教科書的內容就是答案,其實這是錯的。
教科書的內容,只是用來回答問題的參考材料,回答問題時,必須認真審題,看清楚問題的重點。
如上題,
問題是要求考生「根據資料」,並「援引史實」,就「入城、貿易、修約」三方面,加以分析。
作答步驟如下:
一是細閱資料,找出作答的有效信息:
這部份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根據資料」,找出與「入城、貿易、修約」的資料,然後作答。在這裡,我們可以用螢光筆把重點間畫下來,如下圖,作為作答提示。
二是援引史實,加以回應:
從下圖可見,我們可以從資料中,按題目的指示方向,找到三個重點:入城(黃色)、貿易(綠色)和修約(藍色)。之後,我們便「援引史實」,即從教科書中學到的資料,放在指定的「方面」裡,加以作答。
現在,就以「貿易」為例,作一個簡單的示範:
根據資料所見,《南京條約》簽訂後,規定中國必須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作通商港口,英人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可是,在五口通商後,英國的對華貿易額並沒有顯著的增加,令英人大失所望。於是,英方希望可以通過修約,要求中國開放更多的商埠,對華輸出更多的商品,以達致改善貿易。
|
在此,同學必須留意的,就是答案必須從資料中「延伸」出來,絕對不能提及一些資料內沒有的訊息,例如:亞羅號事件、馬神父被殺等。因為,這些內容,並不能從資料中找到,所以就不能算是「根據資料」的回答。所有多答的內容,不但不會給分,而且會讓人看到你是沒有審題,只是死記硬背教科書的內容,因而影響整體評分。
另外,這類「方面」的題目,內容必須「均衡」,即三段的作答內容長短也要相約,絕對不能一項簡短,而其餘兩項太過詳細,或一項詳細,而其餘兩項過於簡略。這樣的答卷,最多只屬中卷表現。同學切忌犯上這些毛病。
筆者上述的解題方法,適用於所有以文字形式出現的資料題,同學必須好好的領悟並多加實踐,為將來的公開試作好準備。
同學必須習慣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間畫資料的重點,以便有組織地回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