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無意中找到一些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這對於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有很大的幫助。現在,筆者誠意和各位老師和同學分享:
第一則資料,是載於張建雄的張建雄《讀史論人生》。作者引錢穆在《國史大綱》(下)有關辛亥革命的評論。作者說:
*錢穆論晚清的歷史進程,認為康有為乃一局外之人,發動整個政局之改革,宗旨是「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但「速變,全變」,惟有革命,所以康有為此舉不啻為一種在野對於在朝的革命,所以,「戊戌政變」乃成為「辛亥革命之前驅」,前後亦不過十三年。到辛亥革命,滿洲王室退位,但狹義部落政權的解體,其「長養遺留下的種種惡勢力,卻因舊政權的解體而潰決,有待逐步收拾和逐步清滌」。所以辛亥革命只是中國民眾一種新的艱苦工作的開始而非完成。
*錢穆的觀察「舊政權解體後緊接的現象,便是舊、黑暗腐敗勢力的轉見抬頭,而新力量無法加以統制」,這種觀察百年後仍有效。(張建雄《讀史論人生》P.34)
這段資料,對於革命後為何會出現袁世凱控制局面的背景,很有啟發。
第二則資料,見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編製的展覽圖冊《走向辛亥革命之路》(2011年),書中有一幅地圖,是講述武昌起義後,有哪些省巿宣佈獨立和「首任都督背景」的資料。在資料中,十六個省巿中,就有六個是由清朝舊官僚身及立憲派所控制。這些資料,剛好可以印證錢穆所說的「舊政權解體後緊接的現象,便是舊、黑暗腐敗勢力的轉見抬頭」的看法。
這兩則資料,對於我們理解清末民初政局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各位老師和同學宜細閱。
或者,今年的公開試,會出現晚清圖強與革命的課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