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為甚麼我們要學習歷史?

學期伊始,難免會有同學問:「為甚麼我們要學習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多的答案:

鑑古知今、學習前人的智慧、學會如何當領導和管理……

上述的答案,筆者也曾想過,亦回答過,但總是不太滿意。

因為,這些理由,對一個剛升上中四的同學來說,未免有點抽象難明。

簡單來說,在中學階段,學習歷史,其實是要訓練我們的思考方法,是一個具體而全面的思維訓練。

就以西周封建為例:

課題開始,便講述周武王在牧野一戰中打敗商紂王,因而管有東方遼闊的土地。

但是,問題亦由此而來了。

偏在西邊一隅的周族,如何可以在短時間內,能有效地控制新得的領土?

雖然商王已敗,但是仍然存在或明或暗的殘餘力量,周人應如何應對?

作為一位中原共主的新主人,周人如何可以減低商人的不滿情緒?

除了商族這個敵對勢力外,周人又如何處理四周「中立」的邊族?

最後,對於一班為周王出生入死的功臣,周王又應怎樣對待他們?

單單一個西周立國初期的形勢,便有上述種種致關重要的問題出現。

如果你是周武王,你會怎樣應對?

上述每一個問題,最少都有一個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例如:

面對商人及其殘餘勢力,我們必定會用「恩威並施」的方法來處理,於是有「監視商人」和「安撫商人」的措施。

面對四周邊族,為免他們與商人結盟來對付自己,我們必要先下手為強地,把他們拉攏過來,為己所用,於是有「分封古聖王的後裔」的做法。

一來為了答謝功臣多年的辛勞,二來為免他擁兵作亂,於是有「酬報功臣」的舉措。

為了「制衡」功臣(他們有了武裝力量,始終為周室的隱憂),對於「自己人」,即同姓宗室,亦要加以封賞,於是有分封同姓宗室來「屏藩周室」的必要。

老師在課堂上,一面拋出問題,令學生對課題產生疑惑(「激疑」);一面引導學生透過分析周初立國的種種複雜形勢,來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解惑」)

這樣多角度和層層遞進的思考方法,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思辨能力」。

因此,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透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訓練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等思維能力。

若學生在課堂上,真的有認真地思考過這些問題,相信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對周初的立國形勢、分封的目的、過程和得失,都有了相當透徹的了解。這時,我們還需要死記硬背教科書的內容嗎?

可惜,在現實中(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在以考試為主導的形勢下;在有限(不足)的課時下;在「繁多雜亂」的課程下;還有老師要面對多班多級的課擔下,能夠做到這樣富有思考性的和不失歷史教學真正意義的課堂,又有幾人?又有幾次?

本來,歷史教育是「啟發思考」的最佳科目,無奈在種種問題下,竟然異化為流於死記硬背的「不需思考」的科目,而且給人「無用」的感覺。

這不是歷史教育工者的悲哀嗎?


單單比較兩次封建概況的異同,已經是很好的「比較」能力訓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