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內容大意如下:
唐太宗是一位講求治道,關心吏治的君主。在中央方面,他確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上,他改革地方政制。貞觀年間,唐太宗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不念仇恨,用人唯才是任,又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
問題:有人認為「貞觀之治」是唐代的黃金盛世。根據資料,並援引史實,闡析唐太宗貞觀致治的原因。
分析:
首先,細閱題目,找出考問重點。
這裡的,重點是根據資料,援以史實,闡析唐太宗貞觀致治的原因。
接著,回到資料,細心查找相關的答案訊息。
在這裡,有關的作答信息,有以下幾項:
l
一是:「講求治道,關心吏治」;
l
二是:「確立三省六部制度」;
l
三是:「改革地方政制」;
l
四是:「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不念仇恨」;
l
五是:「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
之後,是整理資料。
上述的五項內容,可以分為人事和制度兩方面。
在人事方面,有一、四、五;在制度方面,有二、三。
若用表格表示,則有以下內容:
人事
|
制度
|
「講求治道,關心吏治」
「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不念仇恨」
「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
「確立三省六部制度」
「改革地方政制」
|
最後,是組織答案。
「根據資料」,有了這個基本的作答大綱後,進一步,便是「援引史實」,加以「闡析」,這些因素,為甚麼是達致「貞觀致治的原因」。
為了方面同學有更具體的認識和了解當中的要求,筆者在這裡會示範如何作答其中的三項原因。
基本上,同學在每一段的作答框架,必須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根據資料」、「援引史實」說明這項措施/表現、「闡析」(詳細解釋)這項內容,為甚麼是「貞觀致治的原因」。
|
為方便解構作答要求,故用表格表達如下:
根據資料
|
援引史實
|
闡析
|
「確立三省六部制度」
|
唐太宗繼續沿用隋朝的政制。
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使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各有所司,例如:中書省主起草詔書;門下省掌管封駁;尚書省則掌管執行。
此外,尚書省下,又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
由於在三省六部制度下,各部門既可分工協作,又能互相制衡,是以達致平衡權力之效;此外,六部負責不同範疇的工作,各部分工清晰,各司其職,有利各項政策的推行。這是貞觀致治的制度因素。
|
「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
唐太宗經常鼓勵羣臣直諫,其中以魏徵最為突出,好幾次犯顏直諫,引致太宗大怒,但結果太宗還是會接納魏徵的諫言。
除魏徵外,馬周、王珪、褚遂良等,都以直諫著名。
|
由於唐太宗開明,肯虛心納諫,所以大臣都敢於直言太宗施政的得失,因此亦減少了施政上的失誤,有利締造貞觀之治為唐代的黃金盛世。
|
「任用大臣都不問親疏,不念仇恨」
|
唐太宗用人只問才幹,不計恩怨及出身,例如:長孫無忌是太宗的妻兄,房玄齡是隋朝的官吏;李靖為唐高祖的仇人,魏徵則更是太子建成的部屬,曾加害於太宗。
|
唐太宗知人善任,各人得以發揮所長。對於曾是他的仇敵的大臣,唐太宗不但沒有猜忌之心,反而加以重用,例如,以李靖為黜陟大使,助太宗到地方巡查官吏治績;更以魏徵為諫官匡正己過,而魏徵亦能做到犯顏直諫,令太宗改過遷善,因而減少決策的失誤。這也是唐代達致黃金盛世的致治原因。
|
從上表的作答內容,大家可以發現,「根據資料」只是給了你們一個作答的「主題句」,同學必須在已有的史實基礎上,「援引史實」,列舉相關的歷史事實,作出切題/扣題的「闡析」,即詳細說明所引用的資料及補充的史實,與問題的重點有何關係。這樣,才能算是完成作答,回應題目的要求。
同學必須熟記上述的作答框架,因為這是答題的「黃金框架」。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向來是公開考試的重點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