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伊始,筆者便在中五級教授晚清的改革:從洋務到預備立憲。
因為剛剛放完暑假,同學可能早已把之前學過的東西忘記了,所以,筆者花了約半節課的時間和他們重溫習晚清列強入侵的概況,即由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之役;而且,亦作為晚清改革的背景交代。
為了讓學生可以從一個較為宏觀的角度來認識這段歷史,於是筆者繪畫了一個歷史發展概念圖。透過順序對概念圖上事件的講解,讓同學清楚知道列強入侵和幾個改革的因果關係。
在圖中清楚可見,晚清的改革,包括:洋務運動、維新運動,以及預備立憲的出現,很大程度是由於被列強入侵,以及革命運動所激化而來的。我們可以說,沒有列強的入侵的話,清廷是不會改革的。這是十分清楚的事實。
在歷史發展概念圖可見,晚清的歷次改革的「回應」,是由「挑戰」所促成的。
鴉片戰爭後,清廷認為戰敗只是遇然的事件,並不覺得有改革的必要,縱使有識之士已開始提倡。
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再次戰敗。在一次又一次的戰敗及簽訂喪權辱國的修約後,清廷痛定思痛,決心進行改革。結果,展開長達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企圖透過軍事和經濟的改革,達致富國強兵,實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可惜,是次改革因未夠徹底而失敗。
甲午戰爭後,清廷又一次戰敗。比起之前的戰敗,是次戰敗所帶來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因為,這次是給小國日本打敗。因此,要求改革的決心亦較強烈,求變內容也更徹底,由此而催生了維新運動。無奈,是次改革,終於因為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而告吹。
到1905年,革命黨力量越來越強大,為了團結各方力量,更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這迫使廷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以求迎合民間改革的呼聲,否則難逃被推翻的命運。可惜,清廷改革缺乏誠意,企圖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結果大失民心,反而加速革命力量的發展。
清朝走向滅亡的大局,就此奠定了。
筆者一口氣與同學講述了晚清圖強的歷程,再根據歷史發展概念圖,與同學一同歸納評論這段歷史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改革是要循序漸進漸的:一般論史者,每以洋務運動不夠深入,而否定它在歷史上的作用,這只不過是時代的意見,並非歷史的意見。凡改革,必是由淺入深,由外到內。洋務運動是清廷的第一次向外學習的嘗試,試問又怎能要求他們作出深入的改變呢?況且,在當時而論,要「師夷」,已經被斥為數典亡祖之舉,更遑論深入的變革。所以,洋務運動,其實在歷史上是有著極其重要的開創性。(大家還記得這個評論的原則嗎?)
二,清廷的改革是迫出來的:由概念圖可見,清廷的歷次改革,都是迫出來的,並非心甘情願的。洋務運動因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戰敗所致;維新運動由甲午戰敗所致;預備立憲因革命興起而來。每一次的改革,都因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全盤規劃。制度上已經不夠完善,還要加上種種利害關係的衝突和權力鬥爭,改革失敗,已是意料中事。清廷的滅亡,只是遲早的問題。
最後,筆者跟同學說:歷史是給我們智慧的。在這段歷史裡,我們除了學習基本的歷史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汲取當中的教訓。
清廷的敗亡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的。
為甚麼?
若非清廷無心改革,不肯認真面對現實,承認自己的不足,死守祖宗之法,以祖宗之法不可改作為逃避改革的冠冕堂皇的藉口,則改革未必會失敗。
其實,做人處事也是一樣,當發現自己有不足的時候,就要努力加以改善,與時並進,這樣才可以有進步。相反,若事事處於被動狀態,在重大的問題上,只作一些小修小補的改變,是於事無補的,而且還有可能會把問題惡化,以致無法挽救。同學在面對讀書考試的事情上,亦應抱有積極面對的態度,方能有所長進,在公開試取得理想成績。
如果各位同學在研習歷史的時候,能夠多思考,多作綜合的分析,問題就能夠更加看得真,看得深。
製作歷史發展概念圖能讓我們對歷史的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