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正舉行大型漢代文物展覽---《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交流》。是次展覽內容豐富,從國內四十個文博單位借來了超過一百六十件珍貴文物,當中不少更是國家一級文物,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漢代文物展覽。
這個展覽,除了適合一家大小來參觀,作親子活動之外,更加適合高中選修中史的同學。
這些文物的年代,由西漢初至東漢末期,歷時四百載,當中與高中中史課程有關的文物也不少。 現把其中一些簡介如下: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的主人是西漢前期的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所有。玉衣由四千多塊大小不一的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片用金絲連綴而成,復原時共使用金鏤一千五百多克。從規格上來說,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金鏤玉衣來殮葬,故楚王明顯僭越禮制。楚國是西漢初年最具威脅的諸侯國,在景帝年間曾聯合吳國等其他諸侯起兵作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單于和親」、「單于天降」瓦當
瓦當上寫上「單于和親」四字,反映了漢代對匈奴所採用的和親政策。所謂和親政策,就是指漢室把女兒嫁給匈奴單于,以維持兩國的友好關係。「單于天降」四字,則是用以讚頌漢軍抵禦匈奴的功績。漢武帝在位期間,曾大舉出兵抗擊匈奴,把匈奴降服。這些珍貴文物,是漢、匈兩國的恩怨情仇的見證。
「半兩」銅錢及「五銖」銅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經濟方面實行統一貨幣,以圓形方孔的銅錢,重「半兩」的銅錢為下幣,以黃金為上幣。展品「半兩」銅錢便是當年秦朝時期鑄造的。後來秦朝雖然滅亡,但「半兩」銅錢在西漢初期仍然沿用。西漢初期,由於實行「無為而治」,故准許民間鑄幣,最終導致劣幣充斥,擾亂物價,威脅國家經濟發展,影響民生。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下令整頓舊制,重新鑄造「五銖」銅錢。這是漢武帝新經濟政策的其中一項措施。
製鹽畫像磚
漢武帝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於是實行鹽、鐵、酒專賣制度(新經濟政策的其中一項措施)。畫像的左方是鹽井,井上有高架,架上裝置的滑輪掛著皮囊,四人正在提取鹽卥。
講經畫像磚
畫像磚的畫面共有七人,一位老師正在授課,六位儒生在旁細心聆聽。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和公孫弘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國內廣立學官,設立五經博士,教導博士弟子員學習經學,經過評核,然後授以官職。這件文物,見證了漢武帝建立士人政府的重要手段。
除了這些文物之外,更有不少與民生日用有關的有趣文物,例如:鎏金鳳鳥紋銅鍾(附酒)、銅羊尊燈、錯金銀博山爐、淡藍色玻璃杯(外國傳入)等等,十分珍貴,極具觀賞價值,不容錯過。
趁著暑假,各位不妨到香港歷史博物館,一睹難得一見的國家珍寶和學習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