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本屆(2015)卷一乙部選答題的關鍵詞分析

5(a)根據資料一,並援引史實,分析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10)
關鍵詞:「根據」、「援引史實」、「背景」
分析:這題並沒有甚麼難度。資料一提供了兩幅圖片,分別是「經英法聯軍破壞的圓明園」和「由洋人訓練的常勝軍」。這裡已給了同學重要的提示,就是內憂:太平天國和外患:列強入侵。同學只需要把在課本學得知識,引用史實作例子,清楚回答便可以。

(b)根據資料二,並援引史實,闡釋洋務運動的軍事和文教改革內容,並分析其成效。(15)
關鍵詞:「闡釋」、「內容」、「分析成效」
分析:資料二提供了四幅圖片,分別是:「江南製造局」、「北洋艦隊定遠號」(以上兩圖屬軍事
的改革);「北京同文館」、「首批留美幼童」(以上兩圖屬文教的改革)。同學只需按著圖片的內容,列舉相關的例子,把改革內容說,詳細說明(闡釋)即可以。至於「分析成效」,同學須加留意。凡是涉及「成效」的問題,都必須有一個量度的標準,例如洋務運動的軍事改革,目的是要達到「強兵」的目的。經過資料提及的軍事改革後,清朝有沒有達到改革的預期目的?若有,則可以說是「有成效」;若沒有,則是「沒成效」。同理,文教改革的成效分析也是一樣。這裡涉及洋務運動得失的評價問題。
總結:這題把整個洋務運動的背景、內容及評價都考問了,內容相當全面。這題是乙部的重點,考問只涉及單一課題,沒有比較,算是沒有難度的問題。

6你是否同意資料一蔣介石的看法?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25)
關鍵詞:「是否同意」、「看法」
分析:這是典型的觀點評論題。首先,我們要知道蔣介石的「看法」是甚麼。他認為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戰敗,主要是由於「政治的缺點,經濟的恐慌,內部組織的鬆懈」,才使共產黨有機可乘。不論同學是否同意上述的看法,都必須用正反立論的方式來回應問題。如果同意蔣介石的看法,同學必須正面回應國民黨在政治、經濟和內部出現甚麼問題,而這些問題如何導致共產黨有機可乘。此外,亦要反駁認為共產黨本身的優點,強調共產黨的勝利,只是國民黨在政治、經濟和內部出現種種問題所導致,並非共產黨有個人之處。如果不同意蔣介石的看法,同學同樣要提及國民黨在政治、經濟和內部出現哪些問題,之後再指出共產黨有哪些優勢優於國民黨,凸顯共產黨在內戰的優異表現,從破除蔣氏的言論。
總結:這題涉及的內容,包括國共內戰的經過,以及成敗分析兩部份。其實,成敗的分析,也是由經過部份歸納出來的,所以,下次同學在準備國共內戰的課題時,必須熟讀戰爭經過,方能舉出正確的例子來支持己見。另外,這是25分的題目,故此對於字數會有一定的要求,「基本消費」也要有一版半至兩版的篇幅,才算符合要求。

7(a)根據資料一、資料二和資料三,並援引史實,就農村經濟改革和對外貿易兩方面闡析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以來所得的成效。(15)
關鍵詞:「闡析」、「成效」
分析:資料一是「1978年安徽省小崗村村民協議包產到戶的文書」、資料二是「1979年成立的經濟特區和1984年開放的沿海城巿位置圖」、資料三是「中國經濟發展數據」。資料一是回應「農村經濟改革」的主要材料;資料二及三則用來回應「對外貿易」。「成效」一詞,在之前已說過,同學須運用前後對比的方法,來分析農村和對外的改革成功與否。以「包產到戶」為例,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施行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平均分配的模式,故大大減低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實行「包產到戶」後,人民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生產成果(資料一),大大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令「糧食產量」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都大大提高了(資料三),故農村經濟改革取得相當高的成效。至於對外貿易的回應方法也是一樣,即運用所學的已有知識,配合資料二的地圖(經濟特區)和資料三的貨物出口及入口的總額作比較,得出改革有成效的結論。

(b)1978年至2000年期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但亦產生不少問題。試援引史實,就貧富懸殊和貪污腐敗兩方面的問題,加以分析。(10)
關鍵詞:「貧富懸殊」、「貪污腐敗」
分析:這題的難度不大。基本上,所有的教科書都有討論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得失問題,當中對「貧富懸殊」和「貪污腐敗」便有重點的分析。故此,同學如有事前準備的話,則自能輕鬆應對。當然,大家在回應時,不能「死背」答案,同學必須清楚說明經濟改革如何引致「貧富懸殊」和「貪污腐敗」。
總結:「改革開放」並不是每年都出現的題目,今年已經出過,意味著來年再出現的機會不大。故此,同學在備戰來年文憑試時,可以把重點集中在新中國的內容和外交的課題上。另外,退一步而言,今年這題改革開放題目,與通識教育的「現代中國」內容有重疊之處。這亦是修讀中史科有助學習通識教育科的證明。同學在選科時,不妨多考慮修讀中史科,這是明智之舉。

綜合分析:
綜合上述三題,所問的內容十分集中,沒有比較題,把題目的難度大大減低,有利同學回應。另外,題目所提示的資料也相當具體、有用,能給予同學清晰的作答方向,有助準確答問題。坦白說,只要同學能夠勤力、認真的溫習,相信要取得四級或以上的成績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對於同學而言,中史科對他們的「致命傷」,是課程太廣,真是「一部廿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在「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情況下,同學唯有「選擇性」地溫習,預先選擇一些「熱門」課題作重點溫習,其餘的部份,只好「略讀」,以應付「萬一」出現的必答題。這是逼不得已的選擇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