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本屆(2015)歷史資料題的關鍵詞分析

本屆的中史文憑考試終於在上月舉行了。今年的試題不算太深,也算正路。相信考生應能發揮應有的水平。以下將會為大家分析歷史資料題的關鍵詞,好讓下應考下屆文憑試的同學作好準備。

(a)(i)根據資料一,王莽得以建立新朝有哪兩項天時因素?(2)試從資料二各援引一項證據加以說明。(6)
關鍵詞:「天時因素」、「援引」、「證據」、「加以說明」
分析:這題看似要求考生在資料一找出兩個「王莽得以建立新朝」的「天時因素」;不過條件是要從資料二找「各援引一項證據」,加以說明。意思即是那兩項「天時因素」,必須在資料一和資料二同時出現的才可提出。之後,根據已知的相關知識,加以解釋。這裡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天時因素」。所謂「天時」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是客觀環境的外在條件,並非王莽個人所有的。

(a)(ii)資料一的作者對王莽的評價如何?(2)試從資料一援引兩項證據支持你的看法。(4)
關鍵詞:「評價」、「援引」、「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分析:「評價」是對某人或某事的價值判斷。資料一對王莽的「評價」是負面的,因為資料對王莽的輔政的用詞是「詭托(假昔名義)周公輔成王」及「對他歌功頌德」,表明對王莽得以稱帝,並不是真正的天予人歸。同學在回答時,必須對資料加以解釋,說明如何從資料中得出這個評價,才符合「支持你的看法」的要求。

(b)(i)在資料三中,三幅漫畫的主角是哪一位歷史人物?(1)試從三幅漫畫找出一項相同的證據支持你的看法。(2)
關鍵詞:「一項相同的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分析:同學必須從三幅漫畫中找出「一項相同的證據」,即是這「一項證據」必須是三幅漫畫都有(「相同」)的。在這裡,三幅漫畫都出現一隻「猿猴」,「猿猴」代表「袁世凱」。

(b)(ii)三幅漫畫各表達了甚麼信息?(3)試從資料三的三幅漫畫各找出一項證據,並各援引一件發生在1913年的相關史實,印證漫畫表達的信息。(9)
關鍵詞:「信息」、「各找出一項證據」、「各援引一件發生在1913年的相關史實」
分析:三幅漫畫都有一個「信息」:第一幅是宋教仁案。第二幅是私自向五國銀行借款。第三幅是袁世凱操縱國會選舉成為正式總統。其實,每幅漫畫的標題也提示了相關史實,例如第一幅是「袒護要犯」,意指袁世凱袒護與宋教仁案有關的親信洪述祖和趙秉鈞。第二幅是「置民死地」,意指袁世凱出賣國家利益,向外國借款(史稱「善後大借款」),將人民置於死地。第三幅是「蹂躙選舉」,意指袁世凱破壞正常的選舉,脅迫國會議員選他成為總統。

(c)(i)就資料一和資料四的數據,能否印證資料五的觀點?試加解釋。(6)
關鍵詞:「能否印證」、「資料五的觀點」
分析:首先,同學必須清楚知道資料五的觀點是甚麼。以觀點一為例,資料五提到:「王莽……代表時代潮流,……應天順人,……在當時也並不是一句門面話。」裡面提到王莽稱帝的一些理由:「時代潮流」、「應天順人」。但是,在資料一至二(資料三和資料四屬袁世凱的)裡,卻沒有提及「時代潮流」和「應天順人」的,因此,同學必須對相關史事,加以補充說明。同理,資料三及資料四也沒有提及「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一事的,因此,同學必須對相關史事,加以補充說明。

(c)(ii)王莽成功建立新朝,洪憲帝制只維持了83天。試根據資料五的觀點,並援引史實,析論兩者成敗的關鍵。(15)
關鍵詞:「根據資料五的觀點」、「析論」、「成敗的關鍵」
分析:首先,同學要清楚知道資料五的觀點是甚麼。資料五的觀點一的意思是王莽成功建立新朝的原因是天與人歸的(「時代潮流」、「應天順人」);觀點二的意思是袁世凱稱帝失敗是由於「看來似是民意所歸,實際上完全違反政治潮流」。兩段資料,對兩人稱帝的成敗的關鍵歸因於是否「應天順人」(即否得到時代和民意的支持)。此題不用同學答「是否同意」,同學只需要援引史實,分析王莽成功稱帝及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與「潮流」、「民意」的關係。這題是十五分的題目,故對史實的要求會較高,同學必須引用相關史實,以表示王莽如何代表「時代潮流」、「應天順人」,袁世凱怎樣「看似是民意所歸,實際上完全違反政治潮流」。

總結:
從今年的資料題的提問語可見,考評局特別著重考核學生「找證據」的能力,從(a)(i)(b)(ii)的題目,都是要求學生在資料中找出支持看法的「證據」。而同學能否可以從資料中找出「證據」,基本上是視乎同學對歷史事件的經過的認識有多清楚的。例如此題,若同學對王莽稱帝和袁世凱專制獨裁和復辟帝制的經過不熟識,就不可能找到相關的「證據」了。
在找到相關「證據」後,就要求同學「援引史實」,以「印證」信息或「支持你的看法」。這裡是資料題的「難點」所在。因為此類題目要求同學引用準確的史實,作出相關的解釋,若同學未能列舉相關的史實作「印證」,則不能符合題目要求,不予評分。對於歷史事件「經過」的認識,一向都是同學的弱點。因為他們會覺得內容瑣碎、很難記憶,往往會略而不讀。故此,同學如欲順利回應這類題目,就必須打破以往「不考經過」的錯誤觀念或「不讀經過」的壞習慣,重新重視歷史事件的經過。(其實,近年考評局正正就是經常問及「經過」的問題,例如國共內戰的成敗分析、日本侵華所製造的事端和文化大革命的過程等。大家必須留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