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摘星秘笈: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若大家有留意的話,在剛過去的中史文憑考試的試卷一,所有問題都是附有資料的,而考問的重點,也與資料有密切的關係,形式有點像通識科的資料回應題。因此,能夠準確地抓住資料的有效信息,便可以順利地回答問題,取得理想成績。以下,我將會在試卷一中,選擇一些題目,談談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問題二:西周封建
問題:根據資料一和資料二,並就你所知,分析西周施行第二次封建的三個目的。
解讀:一般而言,同學看見這問題,都會只顧「就你所知」,把從教科書上學到的屏藩周室、酬報功臣、監視殷民等資料,全部寫在答題簿上,以為已回答了問題。不過,大家不要忽略提問語:「根據資料」,同學必須配合資料的內容,把封建的目的寫出。例如把周公的長子伯禽封到魯國,目的何在?為何要把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封到宋國?若同學夠細心,你會發現,資料的內容,其實已經把部份的答案說了出來。例如把「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封到宋國,就是要安撫殷民,以存殷祀,把「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同姓宗室)封到衛國,目的就是要利用同姓宗室監視殷民,以收屏藩周室之用。

問題三:東晉士族與寒門
問題:根據資料一、資料二和資料三,並就你所知,分析東晉和南朝士族成為社會上特殊階級的原因。
解讀:若同學細心閱讀資料,就會發現資料已提供了作答的方向。資料一提及「魏設立九品中正制」,已清楚、明確地說明這是制度的問題。所以,同學可以從制度層面來分析問題。資料二的標題是「東晉對官員佔有佃客的規定」,而資料出處是:《隋書食貨志》和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單單看這兩則資料的出處,便已知道這是從經濟角度來分析問題。同理,在資料三也能找到類似的有效信息作答。當然,不要忽略題目另一提問語「就你所知」,把資料內容,加上你在教科書中學到的史實,把問題加以說明。

問題四:元明地方制度
問題:試分析元、明兩代分別推行資料一和資料二兩種地方行政制度的目的。
解讀:資料一與元代行中書省有關的;資料二與明朝承宣布政使司有關。在資料的內容裡,其實已提供了不少有效的答題信息。例如,在資料一中,提到「設達魯花亦一職,由蒙古人充任,另設總管、尹等官為副貳,多以漢人充任。」已清楚透露了,元代政府希望蒙古人任正長官,漢人只能擔任副手的官制,加以中蒙古人對地方政府的控制,以致中央集權的目的。同樣,在資料二介紹的地方官制,已透露了地方將軍、政、財、司法權分開,互不統屬,只向中央負責,以達致君主集權的目的。

問題六: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問題:資料一描述的情況與日本侵的哪件事件有關?試據史實加以說明。
解讀:資料提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就算同學不認識這首歌也不重要,因為當中的「東北」已經「明示」了事件的重要線索,就是在東北發生的。而在已知的史實裡,日本侵華事件與東北有關的,就只有「九一八事變」了。
問題:資料二的觀點是否足以解釋內戰(1946-1949)時期共產黨勝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解讀:這題的回答方向在資料已規定了,因為資料提到:「共產黨人現在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已經很強大了,國民黨政府依靠軍事手段很可能摧毀不了他們。」所以,同學回答這題時,只能從「軍事」和「政治」角度分析,若抓不住這些重要的信息,而「就你所知」,把從教科書中得來的國共內戰勝敗的資料默寫出來,就一定會不合格了。

問題七:文化大革命
問題:試援引史實析論資料一的說法。
解讀:資料提供了三個觀點:一是「一場大革文化命的浩劫」;二是「一場自己人整自己人的鬥爭」;三是「一場由最高領導人動員和利用群眾去達到其目的而造成的內亂」。大家只要細心留意資料的內容,就會發現資料已清清楚楚地提供了作答的重要線索,分別是:一是文化角度,即文化大革命對文教的影響;二是權力鬥爭:是毛澤東與劉少奇、毛澤東與林彪、四人幫與周恩來的鬥爭;三是利用群眾:「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利用群眾」(紅衛兵)來奪權的過程。同學只需要援引在教科書中學過的史實,把資料的三個觀點,作出清楚、有條理的闡述便可以了。

總結而言,資料為作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包括:
~答案重點的提示(問題二、三、六)
~答作的框架(問題三、六、七)

下次,大家在回答問題前,務必逐字逐句細心閱讀,然後參考問題的提問語,在資料中找出有效信息,加上已有知識或個人己見,這樣便能準確地回答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