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教科書的答案一定是對的嗎?

近日,正值我校的測驗周,所以只需監考,不用上課(除了中六級),於是有空給我看看其他出版社的教科書,以便備課。無意中,竟然給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答題錯誤。

編者擬了一道問題,是有關東晉皇室借用士族協助統治和國民黨與共的政策。問題是:

有人認為借助其他政治勢力以提升自身的實力是利大於弊。你同意嗎?試以東晉與士族關係和國共第一次合作為例,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無疑,從提問的重點來看,是十分適合的,因為它把兩個時期的政治特點都點明了。此外,觀點評論題也是公開試常見的問法,這道題目有助學生加強應試訓練。不過,參考答案的內容,卻差強人意。「同意」的答案是:

選答「同意」的,可指出永嘉之亂後,司能晉祚於江東,全是士族支持的結果。東晉以偏安一隅國共分合之力,抗衡胡族威脅,並在其末年收部分失地,亦是得力於士族的支持。國民黨能從軍力薄弱、組織鬆散的政黨,變成軍力足以統一中國,組織嚴明的國民政府,完全是得力於「聯俄容共」的政策。

首先,大家要留意題目的關鍵詞是「利大於弊」。若同學「同意」題目的觀點,則必須指出利和弊有哪些,之後再說明為甚麼是「利大弊小」。現在,同學看看上述的答案,有沒有做到這個作答要求?沒有!答案只說出了有哪些利,卻沒有指出有哪些弊,更惶論衡量為何是「利大於弊」了。

再看,「不同意」的答案是這樣的:

選答「不同意」的,可指出晉室與士族合作以求振興政權,但士族有足夠實力威脅君主安危,以致君主動輒「招致禍亂」。可見晉室士族的合作反而造成政局不穩,國力難有提升的機會。國民黨與中共合作以求壯大,卻因中共滲透國民黨組織而造成國民黨分裂,削弱國民黨自身實力。

不論晉室或國民黨的部份,我們只見弊而不見利。利有哪些?為甚麼不是「利大於弊」,而是「弊大於利」?當中,我們以甚麼作衡量的標準?以質還是以量作為衡量利弊的標準?答案完全沒有交代。若學生真的這樣回答,結果將會如何?相信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選答「不同意」,正確的作答框架,理應如下:

u        簡單交代晉室和國民黨借助其他政治勢力的背景,之後表明立場(同意或不同意題目的觀點)
u        兩者借助其他政治勢力,帶來了甚麼的好處()
u        再指出這些政治力量帶給了兩者有哪些壞處()
u        衡量利與弊何者的影響較大,例如可以說雖然得到短期的好處,但從長期來說,卻助長了那些其他政治勢力(士族、共產黨)的發展,最後反而對晉室和國民黨構成威脅,造成得不償失的負面影響。

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各位同學在溫習時,不妨多運用獨立思考,想想書本上的答案是否正確。如發覺有問題,應立即向老師請教,不要囫圇吞棗,把錯誤的東西也哽下去啊。一旦養成了錯誤的思維模式,習非成是,便很難改正了。切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