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常思漢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還故鄉」:漢朝公主出塞和親的悲歌


在漢初,由於國力不足,故對匈奴的侵擾一直採取忍讓的外交政策,其中一項就是和親。簡單而言,所謂和親,就是把漢室公主嫁給匈奴王作為妻子,透過姻親關係來換取匈奴減少入侵中原的政治婚姻。當時,漢室不單止對匈奴會採取和親政策,若有需要,也會對其他邊疆民族進行和親。

漢武帝即位後,為了聯合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於公元前115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烏孫國,送給他們大量的牲畜和金帛。烏孫國王知道大漢的威名後,自願取消王號,向漢朝稱臣,並締結共擊匈奴的盟約。十年後,烏孫國王用一千匹駿馬作為聘禮,向漢朝求婚。

基於政治的考慮,漢武帝答應了這門親事。他派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作為公主,許配合烏孫王昆莫。劉細君遠家烏孫後,生活十分不幸。烏孫國王老邁,言語不通,吃的、住的都跟中原不一樣。她心中非常難受,常常獨自對著鏡子,看著自己日趨消瘦的臉龐,顧形自憐。西風漸緊,眺望著南飛的秋雁,劉細君百感交集,思鄉情切,她流淚寫下一首《悲愁歌》。希望自己能像南飛的黃鵠,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的故鄉。

南歸的漢使將劉細君的情況向漢武帝作了告報,武帝聽後十分憐惜她。每隔一年,漢武帝就派使者去看望劉細君,賜給她綢緞、珠寶等貴重物品。使劉細君異常高興的,並不是豐厚的金玉珠寶,而是可以見到家鄉的親人,聽到熟悉的鄉音,了解到家鄉的情況。後來,烏孫國又要把劉細君嫁給自己的孫子。劉細君心裡百般不願,對著南來的漢使傾訴了心中的痛楚,希望漢武帝能將她領回去。可是漢武帝一心要聯絡烏孫共擊匈奴,沒有同意,並寫信給她,要她尊重烏孫國的風俗習慣。劉細君沒辦法,只得再嫁。最後,漢朝的公主帶著無法還鄉的遺憾,老死在烏孫國。
 

《悲愁歌》[西漢]劉細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常思漢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還故鄉。

 

評析:

詩歌雖然只得六句,但已形象地把塞外的生活和愁苦的心情充份地表達出來。在這個故事裡,我們清楚可見到當時漢武帝的外交策略:

n          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邊疆民族國家以夾擊匈奴;

n          對歸順的邊疆民族國施行和親政策,藉此籠絡對方,加強政治聯繫;

n          此外,我們亦可從劉細君出塞一事,看到與她一起西行的有大批內地工匠和藝人,他們給烏孫國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無形中促使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對文化交流有相當大的貢獻。

劉細君為了國家和民族,竟能遠涉千山萬水,穿越大漠戈壁,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對劉細君(這位促進中外友誼的親善大使)的作為,實在應該給予崇高的致敬。可憐的是,這位弱質纖纖的「漢室公主」的出行,就如同出塞的孤蓬,在西風古道上艱難行進,灑落在絲綢之路上的,是一行行的思鄉淚,教人情何以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