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內容撮要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原則性的基本方法

 

()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治史的博通可分從兩方面談。第一,史學本身的博通。即對於上下古今都要有相當的瞭解,尤其對於自己研究的時代的前後時代,要有很深入的認識,而前一個時代更為重要。若治專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等等,治某一種專史,同時對於其他的專史也要有很好的瞭解,至少要有相當的瞭解。第二,史學以外的博通,也可說是旁通,主要的是指各種社會科學。(2)

 

統計法:

三十多年前,我研究漢代地方官吏的陞遷,就是用的統計法,根據統計數字,作成陞遷圖。(3)

 

多角度分析問題

 

秦國之能統一天下,過去學人的解釋,總不外秦國政治改革成功,外交運用成功,加以地勢優良,進可攻退可守。四五十年前又從時代思想方面作解,以為當時大一統觀念已形成,一般人民已無宗國之見,為秦國統一排除了心理上的礙。例如錢賓四師的《國史大綱》可為代表。這些講法,都不錯。但另外還有好多原因。例如若從當時各國地方經濟社會民風的角度去看,秦國民雜西戎,民風強悍,關東三晉民風較秦為弱,對於秦人極為畏懼,最東齊國民風又較三晉為怯弱。而就各國民間經濟況狀而言,秦國最貧窮,齊民最富庶,三晉也介乎兩者之間。所以當時的形是地方愈東愈富庶,愈西愈貧窮;但民風則愈東愈怯弱,愈西愈強悍。(8)

 

()斷代研究,不要把時間限制得太短促

 

歷史的連貫性

      歷史的演進是不斷的,前後有聯貫性的,朝代更換了,也只是統治者的更換,人類社會的一切仍是上下聯貫,並無突然的差異;所以斷代研究也只是求其方便,注意的時限愈長,愈能得到史事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已研究一個時代,或說研究一個朝代,要對於上一個朝代有極深刻的認識,對於下一個朝代也要有相當的認識;所以研究一個時代或朝代,最少要懂三個時代或朝代,研究兩個相連貫的朝代,就要懂得四個朝代,如此類推;若是研究兩個不相連貫的朝代,則中間那個朝代的重要性更為增加。(12)(:五代十國à宋代中央集權)

 

()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

 

      歷史很難作時間的割斷,已如上述。作平面的劃割,更不容易。因為時間前後固有關聯,有影響,而同一時間的各項活動更彼此有關聯有影響。所以研究問題不能太孤立,只在某小點上做功夫;至少要注意到一個較大的平面,作「面」的研究。(16)

 

      一個人的研究重心範圍不能太多,多則精力分散,工作不會能精。因為釘住少數的大範圍,在這範圍內的各種情形比較熟習,寫出論文,不但較少出錯,而且能深入探討,能創獲新的成果。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若是重心範圍太多,那就近乎上文所說作孤立的「點」的研究,將會事倍功半。(20)

 

()要看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

 

      要專精的研究問題,既然要對史學各方面有相當博通,如何才能博通呢?當然除了研究專題之外要多看些非自己研究範圍的各種史學論著,例如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也要看些中國社會史、經濟史、民族史、風俗史、學術宗教思想史各方面的書。這是一法,但不是最好的最基本的方法,因為這些書是通過人家頭腦所提煉出來的東西,盡管是比較有了系統,但在你的學問中沒有根。最好一方面多看這些書,更重要的是就基本材料書從頭到尾的看,尤其在初入門階段。(20-21)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

 

()其他幾點意見

(1)慎作概括性的結論

(2)注意普通史事,即歷史上一般現象,不要專注意特殊現象

(3)概括敘述性證據與例證性證據

(4)注意時間性與空間性:時代不同,只能作比較作參考,不能混為一談;地域不同,也只能作比較作參考,不能混為一談。

 

.幾條具體規律

 

()盡量少說否定話

 

      因為過去發生的事,只有少數記錄下來;有記錄的,又未必傳世,一直傳到現在;而現在保存的記錄,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個人所知道的、所掌握到的史料都極有限,不能因為自己沒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34-35)

 

()不要忽略反面證據

 

      研究一個問題,在初期剛著手的時候,自己可能毫無意見;但到某一階段,甚至剛剛開始不久,自己心中往往已有一個想法,認為事實真像該是如何。此時以後,自不時更須注意與自己意見相反的證據。這點極其重要,不能忽略。換言之,要注意關於這個問題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於自己意見的史料,更不能任意的抽出幾條有利於自己意見的史料。有些問題,史料很豐富,若只留意有利於自己意見的史料,那麼幾乎任何問題都可以照自己意見的方向去證明,這可說是抽樣作證。……雖然作者並無曲解的意圖,但為欣喜自己意見的意識所蒙蔽,無意中也會犯了抽樣作證的毛病。(40)

 

論據錯,結論也錯

      有一位當今國際知名的日本學者,從一條史料發現當時汴京「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莊季裕《雞肋編》卷中語),便下結論認為「這是一次燃料革命」。其實據嚴耕望的考證,當時汴京城裏一般市民生活以及燒窯所用的燃料,薪柴至少仍佔極重要的地位。這可證明莊季裕的話是絕對誇張的回憶,不足為信。若以此來說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為主,甚至稱為燃料革命,認為是中國近古文明進步的推動力,恐怕絕非事實。(43)

 

()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斷章取義是引用史料時往往不免的毛病,若只與原意稍有出入,還非大病,因為斷章取義而顯出的意義與原文完全相反,那就絕對要不得!至於還有些人閱讀史料的能力實在太差,書還未看懂,就胡亂解說,尤其一般時髦學人,不引史料原文,只騁一己臆說,不但斷章取義,而且不知所云,那更等而下之,不必再談了! (49)

 

()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編過的史料

 

      何以引用史料要避免用後期改編過的呢?因為史料每經改編一次,價值就減低一次。此中至少有兩種原因可言。第一,史料改編絕不能百分之百的保存所依據原本的內容,即第一次改編,不能完整的保存原始資料的內容,第二次改編又不能完整的保存第一次改編本的內容….。不但不能百分之百的保存舊本內容,而且可能無意中寫錯。(51)

 

DBQ有用

      作者無意中受到自己時代實際事況的影響。任何一個史家,無論他怎樣客觀,他寫歷史著作,總不免要受自己時代觀念的影響,尤其作解釋時;換言之,他的觀點不能超脫自己的時代意識,這是無可避免的。(54)

 

()後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

 

()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引用史料最好都是自己搜集的,但有時也不免轉引他人已用的史料。但轉引史料為慎重計,必須檢查原書。若原書已佚,或自己找不到,則須說明轉引自何處。若為不常見的史料,縱已查對原文,仍當注明原引者,示不掠美。(60)

 

()(在轉引時)不要輕易改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