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學史有法:運用年表來理清問題

最近,筆者到書店閒逛時,發現新出版了一本中史書,正確的書籍名稱已忘記了,大概意思是透過時間表來學習歷史。

書本的編排,以時為經線,然後把重要的事件列出作緯線,再就一些重要的史事作詳細的說明。

用這樣的方法來建構歷史的時序和解釋當中曾發生的事情,的確有助讀者對某一段時期所發生的歷史,有清楚的認識。

其實,類似的學習歷史的方法,筆者早在多年前,已把它引入當時預科課程(ASL)筆的記之內。

現在,就截取隋煬帝在位期間的歷史來作示例吧。

 

時間

重要大事

仁壽四年

(604)

文帝死。

太子廣嗣位,是為煬帝。

大業元年

(605)

命宇文愷等主持修築洛陽城,參與此役的民,夫每月有二百萬人。

又築西苑,面積達二百里,建築極盡豪華。

廢總管府。

開通濟渠。

徵發淮南百姓十餘萬,把舊日溝通江淮的邗溝加以疏濬。(煬帝時所開的幾條運河,以通濟渠和邗溝兩段費工力。)

乘坐龍船遊江南,極盡奢華。

攻林邑。

契丹入寇營州,被隋軍擊敗。

大業二年

(606)

設立洛口倉、回洛倉。

煬帝命何稠設計他與皇后的儀仗以及百官的禮服,一切力求華麗,所用的工匠有十萬多人。

啟民可汗行將入朝,他為誇示中國的富樂,下令徵集舊日周、齊、梁、陳的樂家子弟,一律充當樂戶,後來太常所轄的樂工多達三萬餘人。

大業三年

(607)

改州稱郡,改刺史為太守,但仍設十四刺史,專司巡察各地吏治,不理民事。

煬帝命常駿、王君政等攜帶大批物品山使赤土(南海一帶),赤土王派船三十艘迎接。

大業四年

(608)

煬帝徵發黃河以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永濟渠。

在汾水上源建汾陽宮。

赤土王派王子那迦邪隨常駿等返國。

大業五年

(609)

隋帝國富強的頂點。此時的人口已達八百九十餘萬戶,四千六百餘萬口。

煬帝西巡燕支山,高昌、伊吾王等二十七國的使者,都迎謁道左,伊吾王並獻西域數千里之地。

煬帝想對吐谷渾作再度的討伐,但因中伏允之計,未能成功。煬帝又命劉權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防禦吐谷渾,以保障通往西域的道路。

赤土王子那迦邪謁見煬帝,煬帝對常駿等及那迦邪均加官賞。

大業六年

(610)

開江南河。沿河並設立驛宮及糧秣站,為煬帝東巡會稽而準備。

煬帝於洛陽盛陳百戲,長達一個月,以招待來京的西城諸國酋長和使節。

派兵攻伐流求。

大業七年

(611)

煬帝因命高麗王入朝而不至,下詔伐高麗。

大業八年

(612)

1.隋起兵伐高麗。隋軍集中涿郡,分左右各十二軍,共有士兵一百一十二萬人,司運輸的人夫更多一倍。結果大敗而回。

大業九年

(613)

煬帝再度親征高麗。

國內楊玄感造反。

餘杭人劉元進佔據吳郡,自稱天子。年底被王世充討滅之。

大業十年

(614)

煬帝三征高麗。

高麗王乞降。煬帝徵高麗王入朝,但不果。煬帝本想再加撻伐,但結果未行。

關中地區大規模的叛亂,有扶風賊帥唐弼,延安賊帥劉迦論等。

大業十一年

(615)

突厥開始叛亂。八月,始畢可汗率騎十餘萬,乘煬帝北巡,圍煬帝於雁門。

大業十二年

(616)

煬帝在毗陵郡東南部以士兵數萬人起造宮苑,大致模規仿東都西苑的規制,但奇麗又勝一籌。

竇建德為帝國東部的最大民變勢力。

起兵者漸多,如有李子通據海陵、杜伏威據歷陽、林士弘據虔州等。

大業十三年

義寧元年

(617)

竇建德自稱長樂王,定都樂壽,國號夏,黃河以北的郡縣,多降附他。

群盜並起,如有劉武周據馬邑,自稱永樂、李軌據武威,自稱河西大涼王、薛舉據天水,自秦帝等。

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克長安,尊代王侑為皇帝,改元義寧,而自為大丞相,封唐王。

大業十四年

義寧二年

武德元年

(618)

宇文化及、元禮等共謀叛變,縊死煬帝。

政變後立秦王浩為帝,其餘宗室外戚,被叛軍一起殺光。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

五月,代王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元武德,國號唐,是為唐高祖。

資料整理自:傅樂成《中國通史》上冊

 

學習歷史,就是學習從時間上來研究問題的學問。

透過年表來學習歷史,真的很有用,可以把一些人云亦云的、想當然以為是對的問題,看得清清楚楚,原來是未必真實的。

例如:

我們習慣地,會把隋朝的速亡,歸咎於煬帝施行的種種暴政,比如有:濫用民力、開運河、修馳道、下江南遊玩,以及三征高麗等。

以上的因素,看似是沒有問題。

不過,只要當我們把上述的各項事情,用時序排列起來時,便會發現當中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大家有沒有留意,煬帝所修建的運河,在大業初年己開始動工,且在大業六年(610年),已經基本完成。

在上述簡單的記述裡,沒有明顯提及民變。(縱然會有,亦定必不太嚴重,否則一定會被提及。)

而隋末大規模的民變,是始自煬帝於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征討高麗期間所爆發的楊玄感造反。

此外,煬帝在三征高麗期間,繼續過著奢華、浪費的生活而不知收斂,導致各地民變越演越烈,最終被宇文化及所殺。

這裡值得討論的問題是:

若民變是在煬帝修建運河造成的話,則為何民變不在大業六年就爆發起來,而要到了三年後才大規模的出現?

若修建運河在當時來說真是一項導致「天怒人怨」的工程的話,就可人民可以忍受三年之久才爆發大規模民變,而不是立即出現?

另外,若大家有留意年表的話,就能發現,真正導致大規模民變爆發的「導火線」,是煬帝第二次征高麗之舉。

基於以上簡單、粗略的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導致隋末大規模民變爆發的事情,不是修建運河,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征伏高麗所致。(至於煬帝為何要如此執著「三征高麗」,則是另一個話題了。筆者也曾在教室裡提及過。)

也許,以上的舉例,在時間上的差距不太明顯,但是也應該可以看到透過時間來分析問題的具體方法。

有些人會認為:在歷史的考核上,絕對不宜考問時間和年分,認為是瑣碎、無意思。

不過,在真正進行歷史研究,分析問題的時候,若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所得出來的結論,很可能是與事實有偏差的。

所以,時間,在學習歷史上,是極為重要和有意義的。

下次,同學在溫習時,記得熟記年份啊!

註:是次網誌的主題,或者可以有助大家理解筆者早前,介紹錢穆運用時序的方法來處理先秦諸子問題的方法。

 


編寫大事年表是其中一個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