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都想再知多一點有關的技巧,今日筆者便再向大家講多一個很實用的「秘訣」,就是留意資料中省略號的運用。
大家都知道,省略號的意思是把不重要的內容刪去,以「……」符號表示。
明白了這個意思後,大家便能準確地從資料中找到重要的作答訊息了。
為甚麼?
大家試想想:若擬卷者認為該段文字重要的話,會把它刪去嗎?當然不會吧。
相反,擬卷者認為重要的部份,就必然會保留下來,讓你知道。
因此,在這個省略號前後出現的文字,便是擬卷者認為重要的地方,因此才在省略號前結束引錄,以及在省略號後繼續引錄。
明白這個道理,大家便會清楚看到:在省略號的前後,就是資料中的重要訊息了。
也許,以上的理論太過抽象,還是直接從公開試題目中舉出實例吧。
例子一: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詔徵發民力以重修隋代(煬帝)興建的乾元殿……張玄素上書進諫勸阻,指出唐初正百廢待興,不應役使飽受戰爭創傷的百姓,耗費億萬的財力物力。太宗最終停止有關工程,並賞賜張玄素絹五百匹。
|
題目是問大家在資料中見到唐太宗的施政有何特色。
在資料的第一行,省略號的前後,其實已透露「玄機」:
省略號前是講唐太宗想重修乾元殿;
省略號後是講張玄素上書進諫勸阻。(結果當然成功)
如果大家有溫習的話,單看這兩段簡短的文字,便可以立即說出唐太宗有「虛心納諫」,或者「接受勸諫」的施政特色了。
例子二:
「其時以平民而涉足朝廷者,游說則有范睢、蔡澤、蘇秦、張儀等……征戰則有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 而孔子聚徒講學,弟子數千人,更開古代未有之局。」
|
題目是問大家為甚麼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資料所見的現象,並加以闡析。
究竟資料裡出現了哪些現象呢?
當然,若你不留意省略號的話,你也可以找到有哪些現象。
不過,當你留意省略號的運用後,你便能夠準確地指出當時共有多少個現象。
第一個省略號前,是講:「游說」;
省略號後,是講:「征戰」;
第二個省略號後,是講:「孔子聚徒講學」。
很明顯,兩個省略號的運用,把資料的內容,一共分為三個部份,而這三個部份,其實就是問題的答案:一是「游士興起」的,二是「軍事家出現」,三是「平民接受教育」。
平民涉足政治的現象
|
為甚麼出現這些現象
|
游說
(游士的興起)
|
因為封建制度瓦解後,王命不行,列國諸侯為了爭強,於是用人不問出身,平民接受教育後,於是周遊列國,游說國君用自己的主張,於是游士漸興,例如范睢、張儀等。
|
征戰
(平民軍事家出現)
|
在這個時代,列國為求爭霸取勝,於是常有戰爭發生,當中,不乏有勇有謀,起自民間的軍事人才,如孫臏、白起等就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
|
孔子聚徒講學
(平民接受教育)
|
春秋時期,封建制度瓦解,貴族壟斷知識的局面漸漸消失,王官失守,典籍下移,平民開始有受教育的機會,如孔子聚徒講學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平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增,於是出任官職的機會亦提升了。
|
若想有更好的表現,同學可以把上述三者的次序調換一下,即:先講「平民接受教育」機會大增,之後才會有善於游說的游士和有軍事才能的軍事家的出現。
這樣答案便更見有層次和組織了。
這樣答案便更見有層次和組織了。
總之,只要同學在閱讀資料時能夠細心一點,多留意標點符號的運用,便能準確地抓住重點;之後再配合教科書相關部份的內容,作適當的延展和伸述,便能取得高分。
下次,再見到省略號的時候,同學應該懂得怎樣應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