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有人會說:「現在新高中課程中的春秋戰國裡,不是有一節名為『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嗎?」是的,雖然在這裡會提到道家和老子,但是,由於課程和課時所限,通常都只能作簡單的介紹,甚麼無為而治、甚麼自然質璞便算了,不能作進階的探討。
最近,筆者閒逛書店時,見到由國內學者季風編著的《道德經裡的智慧》,書中內容精簡易明,十分適合作普及讀物,故在這裡和各位分享。
《道德經》是一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宇宙萬物、如何看待國家社會和如何看待自身的思想啟蒙的「天書」。說它是「天書」,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書中的內容,是老子經過長時間對大自然的觀察,再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事,互相結合而得出的待人處世應有之道。道家之名,亦因此而來。
在書中,作者把《道德經》劃分為十一個主題,從多角度作解讀,為便於讀者理解當中的意思,書中還穿插了古人的踐行實例,以資參考,實在是一本推廣道家思想的普及讀物。
例如,書中其中一篇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讓人更保守嗎?
作者為了讓讀者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追求盈滿的狀態,不如適可而止。)於是舉了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他的《鑒葯》一文中,以自己吃葯治病的經歷作例子,把道理作進一步的闡述。
簡單來說,某次,劉氏因病而看大夫,大夫為他對症下葯,說明葯是有毒性的,不能多吃,病情好了,就不能再吃。後來,他因為誤信多吃一些,認為可以徹底「去根」,鞏固療效,於是多吃葯幾天。結果,導致毒性發作,需再看大夫。大夫見狀,對劉氏大加斥責,說他不通事體,幸好發覺得早,及時吃解葯而無事。
這段真人真事,具體地解釋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意思。
掩卷細想,古往今來,包括我們自己,又何嘗沒試過像劉禹錫「吃葯出事」的事情呢?老子那套叫人做事不要「過度」的主張,雖然距今二千多年,卻仍然是擲地有聲的金石良言。
老子留下的名言有很多,比如有:「上善若水」、「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知足不辱」、「絕聖棄智」、「知其白,守其黑」、「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反者道之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等等。
你們想真真正正弄清楚這些名句的意思嗎?
我們又如何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加以實踐?
書中還有哪些發人深省的名言和故事?
就留待各位閱讀這書,細心體會吧。
《道德經》確實是一部智慧書,不論何時閱讀,都滿有得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