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文憑試放榜後感言

一年一度的文憑試放榜,在昨日擾擾攘攘、哭哭笑笑的情景下,告一段落。

對於成績理想的同學,筆者當然替他們高興;對於一些成績稍遜或失手的同學,筆者亦寄予無限的同情。我們的學生,經過文憑試的洗禮,真的成長了。

晚上,忙於一輪恭賀、安慰及升學輔導的Whatsapp後,靜下來的時候,筆者有也有一些感想,想在這裡和各位老師、同學分享。

當天早上,筆者與其他相關的同事一樣,在七點前已回到學校,以一個緊張的心情,準備接收由教育局傳來的成績。收到成績單後,首先查看有多少人摘星?有的話,他是誰?接著,再看有沒有人不合格?幾多人?自己的看完後,開始「八卦」其他科目如何?與本科比較,又如何?

八點半,師生齊集禮堂,由校長頒發摘星同學的成績單。筆者有幸,亦有同學獲此殊榮,當時筆者興奮得起立鼓掌,以示對他由衷的讚賞。因為,他的摘星之路不易行,但他都克服了,他成功了。

回到教員室,開始寫報告。今年有多少人摘星?每個等級有幾人次?成功的原因是甚麼?未能達標又有哪些因由?與過去比較成績有何變化?檢討過後,有甚麼建議來提升來年的公開試成績?這樣那樣,又過了接近一個多小時。

在寫報告期間,手機不時傳來信息。原來是各方中史友好,紛紛在報告自己的業績,有人快樂有人愁。

要查究今日的「果報」,當然要追索當日的「因由」。

坦白說,自從新高中學制推行後,不少傳統的科目,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這些傳統學科(如中史、歷史),一般給人的印象,都是沉悶、死背,實用性不大的科目(這是筆者絕對絕對不認同的,這裡只是說出他們的看法而已),所以當有機會選擇時,就必然不會考慮它們;就算會考慮,也只會把它們放在次要的選擇。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成績較優、能力較強的同學,都會選擇其他「實用」、「有趣」的科目。除非那位同學真的「品味獨特」,或者「十分識貨」,否則,這些科目根本沒有可能收到這批學生。因此,在「輸在起跑線」的情況下,兩年半後的「不良後果」,似乎已經種根了。各位,請看今屆中史考生人數,已經低於六千,就知道本科受歡迎的程度有多少了。

更甚者,筆者曾聽某位老師說過,他們的學校是選用「餐單式」選科,即某一班,就只修讀某些科目,而中史科,就被編排在全校最弱的一班裡。若成績不太差的同學,相信就算想選擇中史科,看見這種編班制度,也會望而卻步吧。

試問,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作為一個中史老師,又如何可以「起死回生」呢?

當然,每一件事情,都有解決的方法,但是,問題真的這樣容易解決嗎?社會的價值觀、學校的制度、學生的心態,這些都不是一個普通的老師可以改變的。

唯一可以改善的,就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強不息,努力備課,引入電子學習,以提升教學效能,或自初中開始,舉辦不同的參觀、考察等活動,希望藉此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對中史科產生好感,繼而在高中時選修本科。

話雖如此,要做到這樣理想的效果,又談何容易呢?

各位中史老師,我們一同努力,加油,為延續中國歷史之火而奮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