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香港傳承:歷史文化奬勵計劃2018

光陰荏苒,轉眼間,今年已是連續第四年參加「香港傳承:歷史文化奬勵計劃」。雖然筆者已不是首次參加這項活動,但是由於每年參與的同學都是新的,加上由不同的講者進行專題演講,所以仍感覺新鮮。

首先,由活動負責人簡單講解是日節目程序,之後便是用餐時間。平日,難得與學生一同用膳,今次算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可以和同學邊吃邊談,不像上課時那麼拘謹。

接著,便由饒宗頤館的義工,帶領我們參觀「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全場展出圖片超過一百幅,把香港開埠至主權回歸祖國期間一百多年的歷史,由政治、經濟以至社會民生,作重點說明,讓同學們上了一課「精裝香港史」。當中,最令我印象難忘的,是在日治時期展區所展示的一幅由日本人創作的政治宣傳漫畫。裡面提到,「抗戰建國」,最後只會「終於焦土」;相反,若與日本人合作,加入大東亞共榮圈的話,則是「和平建國」,「直抵樂土」。透過和學生分析,與事實對比,帶出漫畫創作人的真正目的。這實在是一則十分實用、具體的歷史資料。

之後,是「模擬歷史場景」。主辦單位事先選擇了兩個主題給三間參與活動的學校,分別是:街坊排隊「輪街喉」的制水場景和一家人一同穿膠花的實況,然後給予學生綵排後演出三分鐘的短劇。筆者覺得這個活動十分有意思。因為,不論上述哪一個處境劇,年輕一代的同學都沒有感受過。若只是空談當時的民生有多困苦,他們一定不會感受到。不過,透過模擬歷史場景,他們可以透過事先收看的視頻影像,或大會提供的背景資料,對當時的情況有一大概的印象。之後再透過同學的演出,就更能加深了解。透過短劇,同學可以從另一角度來認識歷史(從感性的一面來體會歷史),對提升學習歷史的興趣相當有幫助。

最後,是專題講座。是次主講嘉賓是公開大學的趙雨樂教授。趙教授的講題是由晚清至開埠後,香港與中國的關係與及香港人的身分認同。透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圖片,趙教授詳細地闡述香港」這個概念的由來,並透過不同的人物,如伍庭芳、何東、何啟等人來說明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問題。講者認為,香港人」向來都是揉合了中、西文化精粹的「混血兒」,亦只有這種既保持傳統,又能樂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才是真真正正的「香港精神。這個從香港百多年的歷史發展歸納出來的結論,對今日某些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的人來說,實在值得深思和反省。

總結而言,是次活動的每個環節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和精彩,讓參與的師生獲益良多,這亦是筆者為何每年都會帶領學生參與的最主要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