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靖國神社告訴我們…

今天,筆者和學生出席了由中華書局主辦,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以下簡稱港大中史同學會)協辦的靖國神社告訴我們講座。

為何會有是次講座的出現?那麼,要由去年八月說起。去年暑期期間,港大中史同學會趁著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故舉辦了一個參觀日本靖國神社的遊學團。旅程後,擷集參與同學怠思錄成心聲集,由中華書局編印成靖國神社告訴我們》。今天早上,有份負責帶領遊學團的丁新豹博士、趙雨樂教授和何漢權會長,便在講座上分享了對是次活動的感受。

講座開始先何會長簡介同學會的宗旨,本著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的目的,舉辦是次活動,期望參與的同學可以藉此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之後,邀請丁博士和趙教授先後發言。

首先,丁博士為我們簡述靖國神社裡的博物館---遊就館。這是一個戰爭博物館,收藏了超過十萬件文物及五千多幅的軍人遺照。丁博士指,若參觀者對中日戰爭這段歷史沒有認識的話,很容易被他們精心設計的展示手法所影響同情他們在戰爭中所受的傷害。例如,他們會展示一幅軍人和小孩的照片,軍人拿走了小孩的玩具。原來軍人是小孩的父親,他拿走了玩具的原因是把玩具留在身邊,當作小孩陪在自己的身邊。另外,丁博士又提到在原爆紀念館內,展出一個變了形的鐵飯盒。文字說明說這是一個母親為女兒精心準備的午餐飯盒,讓女兒可以在學校歡歡喜喜的享用。他們不用控訴式的或充滿仇恨的文字來表達對戰爭的感受,總是輕描淡寫的,透過感性的手段來帶出侵略者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的怨恨。參觀者,往往會被他們委婉的表達手法所感動而流淚同情他們在戰禍的不幸。不過,侵略者為甚麼要傷害他們呢說明文字則不會提及

之後,趙教授則提醒我們,在了解這段歷史時,要理性地去解構歷史,不要盲目批評。雖然,在近代史上日本屢次侵略中國,然而,日本在十九世紀中葉明治維新開始自強,繼而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中國,十年後又再戰勝俄羅斯,再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侵華行動,經歷了三個三十年。在這二個三十年裡,日本人是如何令國家一步步走向富強的?當中的動力何來?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此外,趙教受又提到,日本對中國和香港,都有極為仔細的認識,有了極為充裕的準備後才發動侵略行動的。相反,中國一向輕視日本,對日本認識不足,這也可以反映中日兩國不同的民族性。

雖然兩位講者的分享不多,不過已令筆者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日後,筆者在課堂上講到這段歷史時,可以和學生有更多的分享。

最後在問答時間,有一位中學同學提問他說這才是真實之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一書提到中國近代史的開始,應自甲午戰爭始,而非自鴉片戰爭,詢問講者的意見。筆者為此感到十分欣喜。欣喜的原因有三:一是,這本書是最近出版的歷史書,同學竟然不但留意到,而且還有看過,實在難得;二是,這是一本有深度的著作,不是通俗的歷史故事書,而同學竟然有興趣閱讀,實在本事;三是,同學能夠提出問題,進一步思考書中內容,並非人云亦云,實在可貴。

在此,筆者衷心感謝曾為國史教育默默付出和貢獻的各介人士也希望年輕一代會對國家的歷史有更多的認識,並從研究歷史中學會明辨慎思的態度來面對現今意見紛紜的社會。

靖國神社告訴我們講座現場與靖國神社告訴我們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