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為大家介紹過張元教授的《自學歷史:名家論述導讀》,有很多人讚好啊!真的令我意想不到。由此可見,在網絡世界裡信息的傳遞,是何其迅速與廣泛。此書介紹了很多位有份量的史家,梁啟超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不是和大家介紹梁啟超的史學,而是想談談他教大家如何「讀書」。
梁啟超在〈雜話〉一篇文章中,說到讀書的方法和重要性。當中有甚多精彩的話語,值得和大家分享。首先,他談到讀課外書的重要性:「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趣味。……做完一天的工出來之後,隨時立刻可以得著愉快的伴侶,莫過於書籍,莫便於書籍。」梁啟超把書籍當作是是「愉快的伴侶」,相當浪漫啊!相信現在已很少人會有這種感覺了。
其次,他談到讀書的方法。他認為讀書不是光「看書」,而是要做筆記的。他說:「抄書是促醒注意及繼續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我十分同意這意見。現在的同學的「讀書」就是「瀏覽」,根本沒有把書中的內容好好的記住。沒有記住書本的內容,試問又怎能在適當的時候(考試或寫文章)好好應用呢?
此外,梁啟超提出了讀書也要分類:一類是熟讀的,一類是涉覽的。前者要養成讀書的心細的習慣;後者是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如以學習歷史為例子,熟讀的書,當然是一些通史式的參考書,如錢穆的《國史大綱》,好讓我們對整個歷史發展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涉覽的書,可以是一些專題的書籍,例如《中國歷史未解之謎》,看這些書除了可以培養讀書眼快的習慣外,也可以汲取更多有趣的知識,擴闊視野。
最後,梁啟超認為讀書的另一好處是可以有助提升腦力。他說:「我們讀書,…… 最要緊的涵養好讀書的習慣和磨練出善讀書的腦力。」我認為這是在讀書的眾好處中的最重要者。因為,讀書的目的,是要把外在的知識,透過閱讀來把它內化成個人的智慧。而這個內化的過程,就必須要運用讀者的腦力,把得來的知識加以思考、分析,從而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這就是透過「讀書」訓練「腦力」的意思。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碼科技時代的來臨,現在年輕的一代,已很少會拿著實體的書本來閱讀。我認為梁啟超所談及的讀書的好處和箇中的滋味,絕對不可以從冷冰冰的電子閱讀器中可以感受到的。下次,大家不妨拿起一本書來閱讀,感受一下閱讀實體書的真實感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