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讀過唐初歷史的同學,都會懂得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說到唐太宗與魏徵,我們常會欣賞魏徵直言極諫的氣節,太宗虛心納諫的雅量,君臣之間,互相敬重,傳頌千古。
不過,大家可會想到,這個君臣關係的歷史美談,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呢?
史家陳寅恪在這個君臣和諧的表面現象,看到深層次的問題。
經過陳寅恪的深入研究,認為魏徵和唐太宗之間的親密關係,主要是建基於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互相制衡之上。
陳寅恪在分析唐朝的歷史時,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分為「關隴集團」、「山東貴族」和「山東豪傑」三個大形政治集團。
唐室李氏就是屬於「關隴集團」其中一員,亦是對政治最具影響的一個。魏徵則是屬於「山東豪傑」的一員。
陳寅恪認為「太宗……而特重用徵者,正以其非山東盛門,而為山東武裝農民集團即所謂山東豪傑之聯絡人耳。」
在唐太宗心目中「徵既非山東貴族,又非山東武人,其責任僅在接洽山東豪傑監視山東貴族及關隴集團,以供分合操縱諸政治社會勢力之妙用。」(〈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載《金明館叢稿》,里仁書局,1981年,頁229。)
唐代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在《史通》一書中提出,一位卓著的史學家,必須具備三長,就是:史才、史學、史識,缺一不可。
簡單來說,「史才」是編撰史書的才力,指駕馭史料的能力;「史學」是指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史識」是對於歷史的看法觀點,其中尤以「史識」最為重要。
從分析唐魏君臣之間的關係來看,陳寅恪便是一位深具「史識」的史家,能夠從歷史的表象,看出一般人未必看見的深層意思,甚具歷史的洞察力。
希望透過對陳寅恪的簡單介紹,能夠讓同學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擴闊視野,從而對歷史學有多一點的認識。
下次再和各位介紹其他史家。
史家陳寅恪肖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