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一: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節度使分佈圖」
「資料二:唐憲宗時期部分節度使分佈圖」
「自玄宗至唐末期間,唐代設置節度使對政局有甚麼影響?試參考資料一和資料二,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25分)」
|
若同學細心分析,這題目可以分兩部分作答,分別是「資料一: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節度使分佈圖」和「資料二:唐憲宗時期部分節度使分佈圖」
在第一部分,答案必須包括以下各項重點:
n
唐玄宗時候,在邊區設立十大兵鎮,由節度使管理,負責該區的軍、政、財大權;中央只有彍騎六萬(資料提供了),因而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形勢。
n
玄宗聽信李林甫之言,以胡人為邊將,因而出現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擁兵多達十八萬(資料提供了),後來因「將相不和」,安祿山起兵反唐,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直接沖擊唐室的管治,幾於亡國。
在回答上述內容時,同學必須參考資料一的地圖,引述圖例的「都城及中央彍騎人數」和「節度使駐所及軍隊人數」的藩鎮位置和兵力數量作答。其實,這些資料,是作答本題的重要「貼士」,絕對不能錯過。
之後,同學可以參考資料二,作出以分析,回答第二部分:
n
安史之亂後,唐室因無力完全平定作亂的藩鎮,故只好採取姑息政策,即容許他們保留根據地和軍隊,因而導致「藩鎮割據」的出現。例如資料二提到的「魏博」、「承德」和「盧龍」,就是日後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他們割地稱雄,賦稅自肥,脫離中央的管治,使對唐朝的政治統一和國庫收入,造成嚴重的破壞。
n
此外,唐朝對於一些在安史之亂期間平亂有功的將令,例如郭子儀、李光弼等,也給予節度使的職銜作為奬賞。這樣,使到原本的「十大兵鎮」,發展成為普及至全國。
n
這時,可按不同藩鎮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分為「河朔割據型」、「中原防禦型」、「邊疆戍守型」和「東南財賦型」四類。它們各自有其作用,例如「河朔割據型」是不服從中央的,破壞政權的統一,對唐末政局造成壞影響;「中原防禦型」的主要作用,是協助唐室對付作亂的藩鎮,對維持唐室的管治能力有重要的正面影響;「邊疆戍守型」基本上服從中央指令,主要是重兵戍守邊疆,防止外族入侵,對維護邊境的安全,有積極的作用;「東南財賦型」是最服從中央的一類,它的作用是確保江南運河的暢通,把南方的物資運往京師,對唐朝後期的政局穩定和國祚的延長起了關鍵的作用。
n
總之,不同類型的藩鎮,節度使之間,互相牽制,讓唐室有喘息的機會,正如《宋史•尹源傳》中所言:「弱唐者,諸侯(藩鎮)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這句話,正正道出了唐末時期,藩鎮對政局產生的正、負面影響。
n
唐末發生黃巢之亂,黃巢降將朱溫和沙陀人李克用等因平亂有功,故受重用。他們的出現,打破了藩鎮之間原有的互相牽制的形勢,令唐室失去賴以喘息的機會,最終由宣武節度使朱溫入京廢帝自立,導致唐朝的滅亡。
同學在作答時,不能只作「背書式」的回應,把唐末不同類型的藩鎮的名稱和作用「背默」一次,而是應該「參考」資料二的圖例,把各類型藩鎮的相關名稱和位置註明,例如「河塑割據型」即是圖中的「魏博」、「承德」和「盧龍」;「中原防禦型」即是圖中的「宣武」等,這樣才是符合要求的作答,必須留意。
從上述的分析可見,留意題目的關鍵詞和清楚理解答作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更加要引用資料(資料往往顯示了答案的重點,不能輕易錯過,必須細心找出作答的有效訊息)。大家在備戰時候,一定要鎖定某些重點課題(例如秦漢、隋唐),之後作深入的溫習,把該課題內的每一個細節,也要十分熟悉。(可以利用之前介紹的種種讀書方法,製作最適合自己學習模式的筆記)在有需要時,可以參考「預科」的用書(例如《析論中國史》),補充教科書的不足。
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若大家能參考之前的博文〈摘星秘笈:從人生的「三知」想到應付公開試的策略〉(一至三),及本篇〈摘星秘笈:二零一三年文憑試第三題大解構〉(一及二),相信已清楚明白如何準備和回應文憑試的論述題了。下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其他備戰心得。(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