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代課教授中三級有關「國共再合作與抗日戰爭」的課題。在備課過程中,發現現行初中歷史課程的編排頗具特色——「西安事變」(1936年)被置於「國共再合作」的章節之首,而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動(1931–1937)則在其後才作介紹。這樣的安排,表面上看似合理,因為「西安事變」確實是國共再度合作的轉捩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浮現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 歷史脈絡的缺席
「西安事變」的發生,並非孤立事件。它深深植根於當時中國面對的外患壓力之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在東北、華北地區持續製造事端,步步進逼,威脅中國主權。這種長期的侵略行動,激發了國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訴求。若學生未能先理解這段歷史背景,便直接進入「西安事變」的討論,往往難以掌握事件的迫切性與合理性,更難明白為何事件的關鍵人物會是東北軍將領張學良——一位深受東北淪陷之痛的軍人。
🧠 學生理解的挑戰
有人或許會認為,教師在教授「西安事變」時,可以先行補充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等背景作為鋪墊。這種做法固然可行,但也引發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既然背景如此重要,為何不在課程編排上順時序交代歷史發展?讓學生從日本侵略的起點開始,逐步理解中國內部的反應與轉變,或許更能建立起清晰的歷史脈絡。
🗂️ 編排與施教的落差
筆者並非意圖批評課程設計的對錯。歷史教學本就充滿選擇與取捨,不同的編排方式各有其理。只是,在實際施教的過程中,這樣的編排確實帶來了挑戰,也促使筆者反思:我們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歷史事件的深層理解?如何讓他們不僅記住事件的名稱與年份,更能體會事件背後的情感與邏輯?
🎯 回到歷史的初衷
歷史教學的核心,不在於背誦事件的先後,而在於理解人們在特定時空下的選擇與掙扎。「西安事變」之所以值得細究,正因它體現了內戰與外患交織下的歷史轉向。若學生能從日本侵略的步步進逼中,體會張學良「逼蔣抗日」的動機與風險,那麼他們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將不再只是表層的記憶,而是帶有情感與判斷的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