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筆者常對學生說,學歷史絕不是死背年表、記憶條目,而是像一起追一部高潮迭起、人物鮮明的電視劇——有鋪陳、有衝突、有轉折,更有令人屏息的高潮。近日到某中學代課,在中三級講授「西安事變」,這場歷史大戲,正是最佳的例子。
🎬 序幕拉開:亂世中的抉擇
故事背景設在1930年代,中國正陷入內憂外患的漩渦。外有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東北、華北相繼淪陷;內有國共兩黨持續內戰,彼此廝殺不休。就在這片風雨飄搖的土地上,民族危機與政局動盪交織成一張張緊繃的劇情網。
🎭 主線衝突:理念的對決
蔣介石堅持「先安內,後攘外」,認為必須先剷除共產黨,才能集中力量抗日;而共產黨與廣大民眾則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希望團結一切力量對抗外侮。這場理念之爭如同電視劇中的「對決預告」,張力十足,讓人預感一場驚天動地的轉折即將登場。
🔥 高潮登場:西安兵諫
1936年12月,張學良與楊虎城將軍不忍國家繼續沉淪,毅然發動「兵諫」,在西安扣押蔣介石,逼其改變政策。這一幕如同劇中主角突然反轉立場,震撼全場。各方勢力迅速介入,局勢瞬間撲朔迷離,觀眾(學生)無不屏息以待,想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 圓滿落幕:歷史的轉機
幸好,這場危機最終以和平方式化解。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與共產黨攜手抗日,十年內戰就此落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開啟。這不只是劇情的完結,更是歷史的轉機,為中國抗戰注入了新的希望。
📝 課堂實踐:故事與筆記並行
講課時,筆者一邊娓娓道來這段歷史「劇情」,一邊在黑板上條理分明地板書出事件的背景、衝突、轉折與結果,彷彿為學生搭建一條清晰的時間軸與邏輯線。這樣的安排,讓同學們在投入故事發展的同時,也能掌握歷史的整體脈絡。課後回家,只要翻開筆記,便能迅速回顧整個事件的重點與意義,既有趣味,也有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