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區的陳設是這樣的:左邊是一些關於背景的資料和展品,包括中英貿易的狀況,馬甘尼為乾隆賀壽和禮儀問題,中國當時採取獨口通商和設立公行制度等。至於右邊,則是鴉片貿易的主題,資料和展品包括有:林則徐的石像,一箱箱的鴉片煙膏,吸食鴉片煙的工具,當然還有林則徐上書給道光皇帝,主張嚴禁鴉片的奏摺,虎門銷煙的模型和簽訂《南京條約》的油畫等等。在模型展櫃的後面,設有一間頗為隱蔽的電影院,播放講述鴉片戰爭始末的影片(片長約十分鐘)。中間位置,則擺放了三個玻璃櫃,裡面分別藏有《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以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複製本,交代「香港」(割讓香港島、九龍半島和租借新界)的由來,以此作為鴉片戰爭的影響。
資料已齊備了,如何設計課堂?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當然是順序,由原因、經過、結果,配合珍貴和吸引的文物,詳細地為學生講解一次,之後到電影院重溫學習內容。若老師準備充足,對課題及展品仔細說明的話,則一小時的時間是少不了的。這種教學模式,則與導賞無異,好處是老師不需要太多的準備,學生又可以從中學到不少課外知識,而缺點則是學生未必有耐性留心聽講。況且,在今時今日的教育環境下,這種教授方式,未免太過被動和欠缺啟發性。
另一種方法是,先讓學生觀賞電影,然後要求他們在展覽廳內根據工作紙的要求,自行探索,完成任務。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學生有較大的自主空間,自行探索,找出答案,相對前者的教學方法,較有靈活性。不過,若是遇上較為反斗的學生,則容易變成「放羊式學習」,不但找不到重點,更會浪費老師準備教材的一番心血,反而不及第一種模式那樣實用。
最後一種是,配合現代科技的電子教學,老師事前到互聯網搜尋關的文字、圖像或影片資料網址,然後透過QR code的技術製作參考材料,再用Google Form製作電子表格,設計填充、選擇、短答等不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綜合展覽區和互聯網的資料後,在平板電腦上完成習作。又或者可以透過平板電腦,要求學生選取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二至三件展品,把它拍下照片,並用文字/錄音加以描述選取的原因。這種學習的優點是既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豐富材料,又可以讓學生自選學習目標,更具自主性,學生可以更加投入。另外,因為學生需要拍照,故不怕他們沒有完成任務,只是抄襲答案或到處閒逛,避免出現「放羊」的現象。
所謂各師各法,以上所言,只是筆者的粗淺見解,志在拋磚引玉。另外,「日佔時期的香港」也很適合老師設計教案,而形式方面,可以參考上述的三個建議,不再贅言。
不要以為筆者就此擱筆,還有延伸活動未談呢!
在展覽廳的學習活動完結後,老師可以帶領有興趣繼續活動的學生(只適合小組進行,約十人之內)到大堂側面的書店參觀,因為這是一個學習歷史「超正」的地方。
在書店裡,有很多關於不同專題的香港史書籍,例如日治時期、電影、舊照片、炮台古蹟、傳統行業,以及過往博物館專題展覽的介紹書籍等。另外,有又不少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書籍、傳統手工藝飾物、繪畫,甚至懷舊玩具等等。這些都是讓學生認識歷史文化的好材料。
就以香港史為例,老師可以介紹學生認識研究香港歷史的方法:有通論式的(如香港通史之類),有專題式的(如抗日、電影、行業),有自傳式的(如某某名人自傳或研究),有嚴謹的學術專著(如考古研究),有小品式的散文、掌故等(如小思的散文和吳昊的掌故等)。總之,透過參觀書店,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發現歷史原來是如此多姿多采,絕對不是只有教科書一途。若老師願意的話,更加可以象徵式的資助學生購買歷史書籍,延續學習,鼓勵閱讀。最後,若時間許可,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到尖東共進午餐(或下午茶),一邊享受美食,一邊分享學習心得,此情此境,樂也融融。
希望歷史老師能夠多使用香港的博物館(如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等)進行教學,讓歷史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吸引更多學生喜歡歷史科。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二樓展廳和位於大堂的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