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讓中學生也來認識一些歷史學家

筆者認為,雖然中學文憑試的課程既廣且多,要在有限的課時來完成所有課程,實在有「不可能任務」之感,不過,無論課程如何的緊迫,筆者也會抽空簡略提及一些中國史學家的重要主張或貢獻,期望同學可以這課題有多一點的認識,或者希望從中啟發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是筆者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信念。

最近,看過張元教授的「張元談歷史話教學」博客有關教史的教與學的文章分享後,勾起筆者不少在大學修讀歷史系時的回憶片段。

記得在二年級時,筆者曾修讀中國史學史一課,由逯師耀東教授任教。大課主要是講述中國史學的發展概況,當中對司馬遷、司馬光、章學誠等對史學的貢獻,都有詳細的講授。在導修課上,則是研習許冠三先生的《新史學九十年》(上冊)

在研習《新史學九十年》的時候,筆者認識了二十世紀初不少史學大師,眼界大開。《新史學九十年》一書,內容十分豐富,上冊內容主要如下:

卷一:史學新義
n          第一章:梁啟超:存真史 現活態 為生人
n          第二章:張蔭麟:既得科學亦是藝術
卷二:考證學派
n          第三章:王國維:以通人之資成專家之業
n          第四章:陳垣:土法為本洋法為鑒
卷三:方法學派
n          第五章:胡適:注重事實服從證據
n          第六章:顧頡剛:始於疑終於信
卷四:史料學派
n          第七章:傅斯年:史學本是史料學
· · · · · ·
民國初年的史學術界,發展多元化,百花齊放,既有傳統考據訓計的繼承,也有引入西方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方法。此情此景,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蓬勃發展的情況十分相似。

書中所及史家,既有個人的研究方法,也有獨到的研究心得,可謂「粒粒巨星」,卓然成家。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就如進入時空隧道,親身參與民初史學界所發生的各樣事情。這種感覺的出現,與作者許冠三先生能夠抽取有代表性的材料,作深入細緻的描述和介紹,有著密切的關係。


筆者建議,中史老師可以細閱《新史學九十年》一書,然後把當中有趣味和知識性的部份,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這樣,既能提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又能擴闊視野,可謂一舉兩得。說不定,未來的史學大師也是由此而受到啟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