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上學期已過了一半有多的時間了,現正忙於測驗周的改卷工作。在批改中四同學的答卷時,發現個別同學連最基本的答題技巧也未能掌握。於是,今日打算和大家談談如何回答問答題。
問答題的答案,必須包括以下各項:
一.引言:
這是回應的第一步。
同學往往忽略了引言的重要性,不是不寫,便是只作簡略的立場說明便算。
其實,引這是有格式的。引這的作用有兩個部份:一是把事情的背景作簡單的交代;二是表明自己的立場。例如:要回答義和團在八國聯軍之役中的責任問題時,同學可以簡略交代義和團的興起和行事,之後表明自己認為義和團在八國聯軍之役中應有的責任(是否需要負上主要責任)。
二.內容:
這是答案的主要組成部份。
這裡的內容,必須視乎問題的類型而定。
若問題只是說明題,例如:試分析秦始皇用重法家治國的原因,則只需從不同角度,例如:歷史因素、環境因素或個人因素等,來說明問題便可以。
若問題是觀點評論題,例如:你認為晚清維新運動的失敗是否由於光緒帝無權所致?或:有言武昌起義的成功屬純偶然,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試加以析論。則除了上述的從不同角度來闡析問題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正反立論。
所謂正反立論,就是要求同學在評論某個觀點時,作出正、反兩方面的說明。
例如問題:你認為秦始皇的治績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同學不論認同哪一個觀點,在回應時,必須:正面說明自己認同哪一個看法,之後列舉史實,加以解釋;同時,說明為甚麼不認同另一個觀點的原因,即是反駁另一個觀點。
一般來說,同學的答案表現得最弱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不是完全沒有反駁另一個觀點,就是提出一些空泛的理由來作反駁,內容欠針對性,並未真正做到反駁他人的觀點。
正確的反駁,是要具針對性的。例如:在評論秦始皇的功過時,有人會認為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是濫用民力,妄顧民生的表現;若要反駁這觀點,可以強調修築萬里長城的目的是要更有效地抵禦匈奴的入侵,讓國內的人民得到最大的安全而設的。又例如:有人會認為湖北新軍在十月十日晚上的起義是偶然成功,並沒有詳細計劃;反駁的同學,可以提出十月十日晚上的起義看似突發,其實新軍內部早已計劃在稍後事間起義,而現在只不過是把時間提前而已,不算是無準備的成功。在正反兩方的內容的比例上,可以是兩正一反,或三正兩反,視乎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而定。
要注意的是:若題目只提出一個觀點,而同學又不認同的話,最好採用先破後立,即先把不認同題目的觀點的原因詳細說明,加以反駁。之後,才提出個人形為合適的觀點。
例如:李鴻章認為甲午戰敗的主因,在於「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試據史實加以評論。
若同學不認同這觀點,必須先把不同意的理由說明,用史實、例子加以闡釋,以證明軍力的多小並非戰爭勝負的關鍵。之後,才提出導致中國在甲午戰敗的原因,例如李鴻章昧於國際形勢,未有洞悉日本的侵略野心,只期望俄、英出面化解戰爭危機,或政府內部戰和不一等,導致未能對戰爭作充份準備等。
三.總結:
這是答案的收結部份。
在這裡,同學可以概括說明在內容部份曾提及過的理由,然後重申立場作結。
如李鴻章對甲午戰敗的評論一題,總結可以這樣表達:李鴻章認為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是由於「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所致,這只是表面原因,並未觸及問題的核心,其實,真正導致戰敗的主因是李鴻章昧於國際局勢和政府內部矛盾所導致,故我不同意李鴻章認為甲午戰敗是在於「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所致的說法。
四.溫馨提示:
1.連接詞:
常用的連接詞包括:首先、其次,再者,還有,最後。在每段的開首填上連接詞的好處是讓閱卷員感到同學的作答內容是有層次的,層層展開,析述問題。若是要開始寫一段反駁的內容,則會用「雖然,有人會認為….,但是…..」
來表接達。「雖然」在這裡會有意思轉折的含意,以便展開反駁他人的觀點的討論。
2.主題句:
主題句,又可以稱為綱領句,方法用是把段意用簡單的文字概括起來,以便閱卷員一下子便能抓住段意。最簡單的主題句可以用四字詞來表達。例如,在回答秦始皇的暴政時,可以用:濫用民力、用法太嚴、大興土木、東征西討等作為句首來表達段意,之後利用史實把該意思加以說明。運用主題句,可起畫龍點睛之效。
以上所說的各項,都是一篇問答必須具備的基本元素。能否在公開試中摘星,除了內容要準確之外,作答框架也很重要。可以說,一篇摘星的答案,內容和形式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家必須謹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