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摘星秘笈:留意歷史發展的變化

史學家司馬遷曾言:「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研究歷史,一定要知其變,否則不能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不知其變,則不足以解釋變化的由來,這樣怎能建立自己的看法,「成一家之言」呢?所以,學習歷史,就必須知其變。

近日,我在分析歷屆試題時,發現一個「小秘密」,就是在過去三屆的題目裡,擬卷者都喜歡考問史事發展變化的問題。例如:

u        西周至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力的變化(2012-2)
u        從兩件事(清黨和西安事變)看國共關係的變化(2013-6)
u        1953-1969年中國和蘇聯關係的變化(2013-7)
u        孫中山對於挽救中國的看法有甚麼變化(2014-1bi)

從題目的範圍而言,古代史有一題,而近現代史則有三題。這個現象也相當合理。原因是這個課程的編寫原測是「詳近略遠」的,即甲部古代史會比較精簡,以專題形式出現;而乙部近現代史則相對較詳細,著重歷史發展的過程。因為近現代史的課程著重交代事情發展的細節,所以考問事件的變化的機會自然會較大。

既然知道了這個「小秘密」,我們可以如何準備考試?

首先,嘗試找出在課程中有「變化」的課題。在甲部課程裡,有「變化」的內容,大致有以下各項:

~西周第一次和第二次封建的比較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變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力量的消長
~隋文帝、唐太宗和唐玄宗施政態度的改變(尤其是唐玄宗)
~唐代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變化(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

在乙部程程裡,有「變化」的內容,大致有以下各項:

~在列強入侵下,晚清外交的變化
~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之役後開放商埠的變化
~義和團的主張由「反清復明」至「扶清滅洋」
~晚清改革方向(洋務運動à維新運動à晚清新政)的轉變
~孫中山救國主張的變化
~19241949國共關係的轉變
~1928-1937日本侵華步伐的改變
~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中國戰略的變化
~國共內戰期間(1946-1949)國共雙方的軍力、策略和形勢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的中蘇關係、中美關係的變化
~文化大革命發展歷程的變化

以上的課題,已經包括了甲、乙部課程的重點。同學們可以分工合作,每人負責兩至三個問題,找出當中的變化,編寫讀書筆記(或製作圖表),之後互相分享作為參考資料。說不定,這些問題會在今屆公開試出現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