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年前,我在這裡分享過如何利用「同心圓」的分析框架來幫助分析袁世凱稱帝失敗的文章。(http://yansir2011.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0.html)
近日,我在中五級教授孫中山應否讓位給袁世凱時,也同樣用了這個「百搭」的框架,幫助同學分析問題。題目是:
有言「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是無奈的選擇」你同意嗎?試綜合民初國內、外的形勢,根據史實加以評論。
我們可以從「同心圓」思考框架核心的「自身」來代表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以「對方」來代表袁世凱;以「環境」來代表當時外在的其他因素(如英法等國家的取態)。如下表:
框架
|
代表
|
自身
|
孫中山/革命黨
|
對方
|
袁世凱
|
環境
|
外國
|
有了這個框架後,我們便可以從「自身」、「對方」和「環境」三大方向來分析「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是無奈的選擇」的問題。如果我們是同意這個看法,則可以參考以下的分析:
框架
|
代表
|
說明
|
自身
|
孫中山/革命黨
|
革命黨力量不足,而且內部不穩,若不同意讓位給袁世凱,則革命成果極有可能被袁摧毀。
|
對方
|
袁世凱
|
袁世凱力量強大,有足摧毀革命成果;如若讓位給他,則袁世凱不但不會鎮壓革命,反而會迫使清帝退位,早日完成革命。
|
環境
|
外國
|
當時外國表面「中立」,但實際上是偏向支持袁世凱,臨時政府實際上得不到外國的支持,形成孤立之勢。
|
綜合以上各項分析,孫中山在既知道袁世凱不可信(既曾出賣光緒帝、又是舊勢力的代表),但又不得不讓位給他的情況下,最終只可能「無奈地選擇」把臨時大總統一職,讓予袁世凱,以換取早日完成革命。
有一點是同學必須留意的,就是本題的關鍵詞---「無奈的選擇」。同學必先對「無奈的選擇」,作出適當的定義。之後從自身、對方和環境三大方向分析問題時,把孫中山那「既不想讓位給袁世凱,但又不得不讓位給他」的「無奈的選擇」的意思,透過史實,清楚說明。例如,孫中山既知道袁世凱不會真心支持共和政體,但又礙於雙方力量懸殊和列強「中立」的情況下,為了保護革命的成果,最後孫中山不得不把臨時大總統一職讓予袁世凱,以換取袁對革命的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