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文憑試中,評論題佔了相當重要的位置。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著重發揮同學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確有其好處。不過,這類型題目沒有標準的答案,只要同學能夠「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便可以給予分數,這對於一向著重背誦答案而較少思考的同學而言,無疑是一個難題。其實,要回答這類題目並不困難,只要有方法就可以了。現在為大家簡介一下歷史評論題的作答方法,以供各位參考。
一.引言
引言的作用是要讓讀者(或閱卷員)知道題目的問題是甚麼和同學所持的觀點或態度又是甚麼。現試舉一例以說明之。
題目:有言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對國家造成危機。你同意嗎?試抒己見。
首先,同學必須小心審題,找出問題的重要字句(關鍵詞)。如本題的重要字句有:「宋太祖」à「中央集權政策」à「國家危機」。找出了重要字句後,接著下來就是要表明你的立場,即是同學是否同意題目的觀點。一般而言,有三個可能性:1.同意;2.不同意;3.部分同意(或部分不同意) 。無論同學持有哪一個觀點,都必須在引言部分清楚表明立場。總之,引言的要求是簡單直接地將立場表明。例如要回答上題,引言可以有以下的寫法:
(同意)有言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對國家造成危機,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自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後,使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現將理由分述如下……
(不同意)有言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對國家造成危機,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自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後,一改以往地方割據,軍人專政的局面,為宋代的管治奠下穩固的基礎。而「對國家造成危機」的不是宋太祖,而是另有原因,現將理由分述如下……
二.內容
當我們在引言表明了立場後,就必須要進一步將問題交代表楚。在這部分,同學要清楚地、有條理地解釋觀點,將理由說明。例如我們同意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對國家造成危機的話,我們可以這樣回答:
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後,對國家造成嚴重的管治危機。在政治方面,作為宋代中央軍、政、財衙門的樞密院、中書省、三司互不調協,容易造成政出多門,導致施政失誤,貽禍不淺。此外,由於過分分權,因而出現太多行政部門,官僚架構重疊,造成行政效率低的現象。在經濟方面,由於官員數目不斷增加,又擴大禁軍員額,朝廷要承擔的官俸、軍費開支,令國家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在軍事方面,由於宋代實行中央集權,將地方的精兵編修為禁軍,使地方只剩下老弱的廂軍,造成地方戰鬥力薄弱,無力對抗外族的作侵。以上所言,都是因為推行中央集權後對國家造成的危機。
有時,我們會對問題持有相反的觀點,這時作答的方法便有所不同了。當回答這類問題時,我們必須要有「破」和「立」,即是正反立論。例如我們不同意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是造成國家危機的觀點時,我們不能夠一句「不同意」之後便急不及待地詳述造成國家危機的「其他」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回應了為何不同意題目的觀點(即「破」),之後才可以提出導致國家危機的真正的原因並進行解釋。現舉例說明如下:
我不同意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造成國家危機的觀點。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後,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地方割據,軍人專政等局面,使政治穩定,為宋代日後有百多年的國祚奠下基礎。在鞏固統治而言,宋太祖可謂居功至偉,何罪之有?(「破」:否定題目的觀點)也許會有人認為因為宋太祖推行中央集權政策,因而導致日後出現政出多門、冗官冗兵等問題,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國家危機的主要成因是由於後繼者的治國態度和能力所致。(「立」:表明立場)如果後繼者能夠像宋太祖那樣,因時制宜,調整國策,就算真的有小問題出現,也會很快得到解決,不會造成國家危機。現在宋代出現的「國家危機」完全是由於後繼者墨守成規,死守家法,不思變通所造成,根本與宋太祖沒有必然的關係。
(解釋:支持立場的理由)
三.總結
同學常常會因時間僅逼的關係而只用寥寥數字便結束作答,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總結的作用應該是提綱挈領地概括全文,讓讀者再一次清楚明白作者對問題的立場和看法。在總結段落的開始時,最好用「總括而言」、「由此可見」或「總之」等詞語,以表示這段是答案的結束部分。例如以下的示範:
(同意)總括而言,宋太祖的中央集權政策雖然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混亂情況,帶來新的局面。可是,由於宋太祖矯枉過正,集權過甚,因而造成官僚架構重疊、行政效率低落、開支龐大、戰鬥力薄弱等等統治危機。所以,我同意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對國家造成危機的說法。
(不同意)由此可見,認為宋太祖施行中央集權政策對國家造成危機這說法是不合理的。那些所謂的國家危機只是後繼者沒有管治才能,墨守成規,未能因時制宜,調整國策所致。那些認為宋太祖要為後來的「危機」負責任的人,他們不但不承認後繼者的無能,反而將問題推諉在有立國之功的宋太祖身上,實在不合情理,有本末倒置之嫌,所以我反對這個說法。
希望各位同學看完這些簡單的示範後,可以模仿當中的答題技巧,然後因應題目的需要,舉一反三,作出清楚、詳細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