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某日,我到銅鑼灣教協購物,不料當我正想離開之際,卻下了一場「攔路雨」,於是我只好返回教協,到處逛逛,等待停雨。就這樣,無意中給我找到這本好書---《3C拌通識》。
《3C拌通識》的作者是本港著名作家余非。顧名思義,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通識教育科的。作者在書中,通過一個外星人---丁丁,向地球人講授學習通識的3C方法。所謂的「3C」,就是:
Content details (內容要有細節)
Comprehensive reading (閱讀要廣泛)
Constructing knowledge (為知識建構系統)
「內容要有細節」:
作者通過講解「美國成功控制阿富汗,就成功控制中國的後花園」的問題,指出若要真的看得懂問題問甚麼,就必須要對問題的相關知識,例如:國際關係、地理位置等有一定的認識、否則便無從理解問題背後的深層意思。此外,作者又提出「讀現代文學史如能兼及細節,你會讀得更明白,知識也會來得更具質感」這說法。她在書中,以「1930年3月2日左聯成立」這件事,作出詳細的解說,清楚表明,越對事件的背景有更詳細的認識,就更能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對事件的了解會更加透徹。書中,作者明言:「讀書倘若粗枝大葉,只得個框架沒有細節,則書就不會讀出個趣味來,因為你知之不詳,不會有共鳴。」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十分有「共鳴」。(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在早前寫過一篇名為〈歷史最精彩之處,往往藏在細節中:再談《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的精彩內容〉的網誌嗎?當中所說的內容,就是這個意思。)之後,作者更說:「我們不要因為自己孤陋寡聞而判歷史死刑。它一點也不悶。教科書給我們的梗概,我們有責任以課外閱讀來填補細節,以打通一些脈絡與感覺。」這簡直就更是我的心聲。歷史從來都不悶,而且十分有趣味,問題只是我們沒有方法,也賴得去認識它而已。最後,作者以大量的篇幅,通過講解「台灣選舉」來作示範,強調對細節注意的重要。
「閱讀要廣泛」:
作者嘗試以抗日戰爭為題,帶出了五個話題,例如:沒有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中國不會「抗戰勝利」;中國沒有打敗日本,只是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把日本技術性擊倒,故日本只是「終戰」,不是「戰敗」;中國在抗戰過程表現「窩囊」等。在這裡,作者羅列出不少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力證上述「歪論」的謬誤所在。這章書,內容完全適用於中史科抗日戰爭的課程。故我建議中史老師,不妨把這些資料理一下,在課堂上和同學分享。這正正是上一章「內容要有細節」的具體示範。
「為知識建構系統」:
作者透過「九龍暴動」一事,把香港的「左派」運動,放在港英政府、中國政局、國際形勢等不同層面來,作有系統的分析。正如作者所言:「於本地而言,四、五、六、七十年代至今有它的一整條脈絡;而每階段的橫切面,同時涉及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同時段的香港,同時被置於不同時段的世界格局之下,是世界之一元。……又綜觀又橫切,這樣地去讀書,才叫做找到知識的系統性。」我十分同意作者的看法。一條條的單一資料,一件件的獨立事件,絕對不叫做知識;真正的知識,是要從不同角度,客觀、正確、有條理地建構出來的。
看完余非的《3C拌通識》,我認為,若大家想要學好通識科(或其他學科),說到底,就是必須要:
對學科的相關課題作廣泛的閱讀;之後找出相關的細節作為討論和分析的理據;最後,把問題從不同的層面(橫向、縱向)、不同角度(政治、經濟、社會……)作分析,從而建立有系統的陳述。
所謂「一理通,百理明。」《3C拌通識》所講述的讀書方法,不單止適用於通識科,更是學習不同科目的最佳方法。若同學能根據書中所教授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學習,相信你不但不會再抱怨所學的科目沉悶,而且成績也一定會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好書,你又怎能錯過呢!
余非的《3C拌通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