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舊資料時,發現了多年前應中國歷史教育學會邀請作專題講座的電子簡報,講題為「淺談如何在新會考課程進行史料教學」。現在把當天講座內容整理,分享如下:
一.進行史料教學---歷史教學的必須手段
美國學者把史料在教學中的作用歸納為:
(1)激發興趣。
(2)「使歷史變活」--使歷史有生氣及時代的氣息。
(3)加強對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問題的認識。
(4)對重要文獻獲得直接的認識。
(5)使批判地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發展……。
英國學者認為史料的功能:
(1)進行說明。
(2)發展想像力。
(3)澄清舊的問題並提出新的問題。
(4)有助於發展歷史的及一般的技能和認識。
(5)有助於傳達真實感。
(6)用作證據,進行推斷和解釋。
二.歷史教學常用的史料
1.文字資料
a.原始史料
包括檔、日記、報告、筆記、標語、回憶錄等。
b.撰述史料
主要出自各種歷史著作。《史記》、《資治通鑑》、《國史大綱》等。
c.文藝史料
指用詩歌、小說、戲劇等文藝體裁反映歷史的史料。
2.圖片史料
就是將實物等不能變為文字的材料,用圖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如甲骨文、竹木簡之類的文物照片、歷史地圖、意想圖、資料圖表等。
三.史料教學的作用
1.增強歷史感
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富有時代氣息。如:
林則徐曾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左舜生:《中國近百年史資料續編》中的〈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載:
李鴻章:賠款還須請再減5000萬,台灣不能相讓。
伊
藤:如此,當即遣兵至台灣。
李鴻章: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
伊
藤: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清,兩國自然和好。
李鴻章:索債太狠,雖和不誠……。
2.培養領悟能力
歷史知識最根本的特點就是過去性。因此,中學生理解歷史必然有很大的難度,領悟歷史的能力較差,一知半解地死記教材現有結論,嚴重制約了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如:
法國作家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暴行說: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圓明園),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諸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有一個勝利者把一個個口袋都塞得滿滿的,至於那另外一個,也如法炮製,裝滿了好幾口箱子。然後,他們雙雙拉著手榮歸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在將來交付審判的時候,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
3.補充正文的不足
教科書中的史料作為正文內容的補充,有時並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事件。這就需要老師補充恰當的史料,使學生通過史料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如:
與秦始皇焚書有關的資料:
(李斯說):「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法令,而去學習古代的學問,用古代學問來批評當今社會,惑亂百姓,一起攻擊法令教化。這些人聽說新的法令已經頒佈,就各用自己的學說議論它,在家則心生非難,出門又街談巷議,靠誇耀主上來獲取名聲,靠標榜不同意見來顯示高明,帶領群眾制造誹謗與輿論。這樣的事若不加禁止,就會使君主的威信下降,臣下之中分成不同的政治派別。禁止這種情況對國家有利。我請求命令史官,把史書中凡不是秦國撰寫的全部燒掉。……」《白話資治通鑑‧秦紀》
與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有關的資料:
主父偃上書漢武帝說:「……現在諸侯王的子弟有的達十幾人,而只有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人雖然是親生骨肉,卻得不到一尺封地,這就使仁孝之道得不到發揚。希望陛下命令諸侯推廣皇恩,分封子弟,用本國的封地立子弟們為侯,他們個個都會為得到自己所要的東西而高興。皇上用推廣恩德的方法,實際上分割了他們的封國,這樣朝廷就不必採用削奪政策而侯國卻衰弱了。」
《白話資治通鑑‧漢紀》
4.培養探究精神
教學中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接觸各種歷史文獻,介紹各種說法、解釋和觀點以供選擇,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通過分析各種史料,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示例:英法聯軍之役
資料一:
1855年前後的10多年間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始終在200萬英鎊左右徘徊。英國商人驚奇地發現擁有3.6億人口的中國1853年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的價值只有0.75便士;而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卻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國的1246倍。
提問:
1.《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與華貿易情況是否令英國人滿意?為甚麼?
2.你會認為他們會用甚麼方法改善這種情況?
資料二:
1854年夏英、法、美三國提出修改條約主要要求有三點:
中國全境開放通商至少長江可自由航行;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鴉片貿易合法化。
1856年美國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修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提問:
英、法、美三國的要求成功否?她們會否就此罷休?
資料三:
清政府拒絕「修約」後英國公使宣稱「除非有一個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強迫否則是得不到條約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貿易情況的改善。」
提問:他們想用什麼方法迫使中國就範?
資料四: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登上一艘曾在香港註冊但已過期的中國船「亞羅號」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員。英國公使包令也承認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護。」可英國政卻指示他「決不讓步決不放過一件小事。」
提問:
「亞羅號」事件在英國侵華行動中有何作用?
綜合各段資料內容,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英法的侵華行動?「亞羅號」事件在英國侵華行動中有何作用?
四.注意事項
資料內容深淺適中資料份量多少適中
設問重點呼應課程
設問程度深淺得宜
五.資料來源
書籍:u 《二十五史新編》
u 周谷城《中國通史》
u 南溟子《中國歷參考資料》
u 《中國史料選讀》
u 吳羊壁《五千年大故事》系列
u 《白話資治通鑑》
u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u 二十四史:http://www.shuku.net:8080/dblx/html/3/66-2-0.html
u 中學歷史在線 : http://www.ls11.com/Index.a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