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何可以讓學習歷史變得有趣味」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今日,我打算和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認識歷史學家來提升同學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近日,我在《大公報》的文化版上看到一篇有關清史專家閻崇年的簡介,於是把它轉貼在《甄Sir-中史教室》(http://yansir2011.blogspot.hk/2014/06/httppaper.html)。
剛考,現在的中四課程,正教授清初的民族政策。我抽空和同學介紹了閻老師的研究專題,重要見解和早年在文革時期的艱苦經歷等。
首先,我介紹閻了老師的史學觀點,是希望從認知層面上,增加同學的史學知識。例如,他提到當今的中國政府,如欲解決近期邊少數民族的問題,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參考。之後,我再講述閻老師在文革期間,在牛棚中偷偷閱讀線裝古籍竟被人舉報的遭遇。透過這些真人真事,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當事人對學術理想的追求而所付出的代價,並希望從中啟發他們對理想追求的情感動力。
最後,我又從另一篇名為〈歷史變局迎來森林文化〉一文中,引導大家如何進行深層次的學習。作者認為閻老師的成功,是因為他能夠做到「歷史研究需要的兩項功夫:一是鑽入,二是跳出。」所謂「鑽入」,其實是要對某一個歷史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博取諸家對這問題的看法和研究成果;而「跳出」是指在對某個歷史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後,運用批判思考,嘗試提出問題,從而找出答案。「森林文化」的理論,就是從這樣的學習歷程中提出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該文章:http://yansir2011.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3.html)
在課堂上,我大概只是用了十分鐘來介紹閻老師,所佔的課時不多,但卻可以讓同學有機會跳出課本的框框,擴闊眼界,知道甚麼是歷史研究,更具體地道出了「歷史給人智慧」的意思。
我一直認為,要從教科書上找到學習歷史的趣味,不是不可能,只是很困難。因為教科書的內容,都是為應試而設的點列內容,甚麼原因、經過和結果,都已詳細列寫出來,根本不用學生思考,試問這樣又哪有興味可言?因此,歷史老師如何進行教授便顯得格外重要了。
記得有句話的大意是:「要給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為一位老師(不論是哪一學科),都要對所教授的科目有相當的學養,這樣才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老師亦要不斷的自我增值,多留意與歷史有關的最新消息,此亦所謂教學相長也!
《大公報》有關史學家閻崇年的專題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