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摘星秘笈:從國共內戰想到公開試的備戰技巧(一)

相信很多同學對戰爭史都不太感興趣,不過,若你肯認真細讀,你會發現,其實戰爭史充滿智慧,若能把當中的智慧活用,更會大有得著。現在,就以國共內戰為例,和大家談談當中的智慧。


u           內戰初期,國民黨在美國的援助下,控制着主要城市及重要交通網絡,加上兵力較多,實力遠較共產黨優勝。

u           19467月開始,國民黨對華北、華東、東北等共產黨的控制區進行大規模的圍攻,攻陷了百多個城鎮。

u           19473月國軍更攻佔了共產黨根據地延安。解放軍主力則退到農村,固守山區。

u           19477月開始,國民黨由於軍力分散,加上軍力消耗嚴重,力量開始減弱。共產黨針對形勢的改變,轉守為攻。

u           1948年起,解放軍向國軍駐守的大城市發動進攻,同年4月,解放軍更收復延安。這時國民黨節節失利,控制地區日減,實力大為削弱,士氣低落,不得不轉攻為守。

u           19489月至19491月,解放軍把握時機,發動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國民黨恃有佔優的兵力,故在內戰初期,投入大量的兵力,作大規模的進攻,雖然,這令國民黨曾一度攻陷了百多個城鎮,看似佔有優勢,不過這亦使國軍兵力嚴重消耗和分散兵力,力量減弱。相反,共產黨戰略運用得宜,在內戰初期,採用「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誘敵深入,各個擊破」(或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戰術,並在適當時機發動三大戰役,消滅國軍的精銳部隊,徹底改變雙方之間的軍事形勢。由此可見,國共內戰的勝敗關鍵,在於策略是否得宜。

究竟國共內戰的勝敗關鍵在哪裡?這與公開試的備戰有甚麼關係?我暫且不說,你們先動腦筋想想,下次再談。(待續)

三大戰役紀念郵票(中國郵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