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讀書時,最不喜歡讀比較;不過,老師偏偏喜歡出比較類的題目。當日做學生時不知何解,現在身為人師,才明白箇中原因。
學生因為怕煩,故不喜歡讀史事的比較;老師因為想透過比較考核學生對不同事件的認知程度,故喜歡出比較題。
其實,編寫歷史事件比較表對學習歷史十分有用。透過把史事的比較,會讓你更加清楚明白了兩者的分別,了解兩件事的異同,記憶就會特別深刻。現在,我們就把晚清的洋務運動與維新運動作比較,以示範怎樣編寫比較表。
表一:洋務運動與維新運動比較表
| 
   
比較項目 
   | 
  
   
洋務運動 
   | 
  
   
維新運動 
   | 
 
| 
   
推行背景 
   | 
  
   
面對國內太平天國之亂及國外列強入侵,統治者明白必須作出改革來鞏固統治。 
   | 
  
   
面對歷次戰爭的失敗和險被列強瓜分的危機,有識之士明白必須進行較洋務運動更深入、徹底的改革才可救國。 
   | 
 
| 
   
推行目的 
   | 
  
   
富國強兵,以抵禦外侮,爭回失去的權利。  
   | 
  
   
革新政治,使清朝振敝起衰,以圖存應變。  
   | 
 
| 
   
推行動力 
   | 
  
   
由上而下,由中央政府一部分官僚及地方督撫推動。  
   | 
  
   
由上而下,維新派人士借皇帝的權力推動。  
   | 
 
| 
   
改革重點 
   | 
  
   
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及設備,創辦新式軍事工業及民用企業,加強國防建設。  
   | 
  
   
引用西方社會政治學說,仿效日本的改革,革新政治體制,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及文教等各方面的制度。  
   | 
 
| 
   
運動結果 
   | 
  
   
推行了三十多年,收效不大,未能達到自強禦侮的目標而歸於失敗。  
   | 
  
   
歷時百餘日,形成「百日維新」的高潮,因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而失敗。  
   | 
 
| 
   
失敗原因 
   | 
  
   
洋務派識見不足和本身的缺點與反對勢力強大。 
   | 
  
   
維新派實力不足和改革太急與反對勢力強大。 
   | 
 
| 
   
歷史作用 
   | 
  
   
對中國軍事近代化與新式工業的產生,具有開拓之功。  
   | 
  
   
對國人思想有啟蒙作用,並開近世政治革新的先聲。  
   | 
 
透過這個比較表,我們可從「推行背景」、「推行目的」和「推行動力」等不同的比較項中,清楚列寫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兩者有何不同。以後,當我們再溫習這兩個改革時,就不怕把兩者的史實混淆了。
除此之外,我們更可以製作比較史事的異同表,如以下例子:
表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革命運動比較表
| 
   | 
  
   
改革 
   | 
  
   
革命運動 
   | 
 |
| 
   
洋務運動 
   | 
  
   
維新運動 
   | 
 ||
| 
   
時間 
   | 
  
   
1861-1894 
   | 
  
   
1895-1898 
   | 
  
   
1894-1911 
   | 
 
| 
   
領導人 
   | 
  
   
奕訢、曾國藩、 
  
李鴻章、張之洞 
   | 
  
   
光緒帝、康有為、 
  
梁啟超 
   | 
  
   
孫中山、黃興 
   | 
 
| 
   
目的 
   | 
  
   
維護清的統治 
   | 
  
   
推翻滿清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  
   | 
 |
| 
   
性質 
   | 
  
   
改革 
   | 
  
   
革命 
   | 
 |
| 
   
方法 
   | 
  
   
利用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 
  
   
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  
   | 
  
   
主張實行「三民主義」,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 
   
結果 
   | 
  
   
失敗 
   | 
  
   
成功 
   | 
 |
上表把晚清三個救國運動,按「時間」、「領導人」、「目的」等項目作比較,讓我們清楚地認識三者的異同,加深對歷史事件的印象,有助學習。
透過一連兩次介紹「做筆記技巧」,同學應該知道從來想在考試取得高分數,都不是靠『讀書』(對著教科書閱讀,而不做筆記)得來,而是必須動手製作適合的筆記,幫助理解課文內容,才可獲得。
記住!大家必須在平日的學習中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因為它對日後的學習或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