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代課雜記:開皇之治溫習重點

代課期間,與中六同學温習隋文帝的「開皇之治」,由於只有一節的時間,故未能作深入的講解。

簡單而言,開皇年間施行的制度十分重要,例如:改革三省制,開科取士,改良刑法,行均田制及租庸調制等,都是温習重點,因為這與後世唐代盛世的出現有莫大關係。(以前,就曾經問過隋代是否為唐代的盛世奠下基礎的類似問題。)

所以,筆者提醒同學在處理開皇之治的課題時,便要留心隋文帝在歷史上的承先(魏晉南北期)啟後(唐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筆者亦提醒同學:「隋唐盛世」(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是一個完整的溫習範圍,不能只熟讀其中一個皇帝的施政,因為隨時有可能會有比較的題目出現。

最後,在評價文帝的功過時,筆者以香港大學已故教授林天蔚的《隋唐史新論》的「國富民貧」論作引入,總結隋文帝施政的得失,並藉此讓同學開闊視野,對於史學名家有多一點的認識。

「開皇之治」也許是2025年的大熱題目,希望以上的一點心得有助大家溫習。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代課雜記:如何回答文物圖片題

早前代課期間,原任老師安排要為中六同學之前的測驗對答案。

其中一題是(秦朝)文物圖片題,文物包有:杜虎符,銅方升及會稽石刻。



題目重點是問這些文物與秦國哪些措施有關,並援引史實分析此等措施如何有助鞏固政權。

要作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清楚寫出文物的名稱,並屬於哪些措施;之後,再援引教科書上相關內容回應。

例如:銅方升是與統一度量衡措施有關,接著便援引史實,指出戰國時期各國計算長度、體積、重量的標準不同,造成課税與商品交易的不方便,於是統一度量衡制度,此舉除了有助準確收稅及發放口糧之外,也可以加強各地聯繫,促進經濟發展,對鞏固秦國的政權大有幫助。

總之,答案內容應有三部分:

一,文物名稱及所屬措施範圍;

二,援引相關史實把措施內容詳細說明;

三,措施施行後的結果(即「如何有助鞏固政權」)

同學,下次如果遇到相類似的題目,你應該懂得怎樣作答吧。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代課雜記:比較的重要

早前,到某校代課幾天,主要教授中四级和中三級的中史。

這樣,又給予筆者「發揮」的會。

中四級是教授漢武帝的管治措施(中央集權、新經濟政策,以及漢武帝的評價)。

期間,筆者不時以西周封建制度和秦始皇管治措施作提問,從而帶出漢武帝的施政內容。

這樣的好處有二:

一來可以和他們重温之前所學,鞏固學習;

二來可以讓他們知道三者的施政有其延續性,共通性和變異性,從而加深他們對三個朝代的統治措施的認識和了解。

學習歷史,最重要是要懂得比較,透過將不同時代的史事作出比較,才能找出異同,從而加深對事情的理解,強化記憶。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代課雜記:「經過」真的不考?

早前代課,在中四级教授「安史之亂的影響」。(一個課節,四十分鐘。)

為了讓同學有重溫之前所學,故筆者由安史之亂經過開始教授。

或者,有人會問:只得一個課節,時間有限,怎能「重複」由經過過起?

如果,大家明白對這課題熟悉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有不少的「影響」,就是由「經過」而來的。

就以「宦官為禍」為例,因為在亂事期間,太子李亨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為帝,因而對他寵信有嘉,繼而開啟日後宦官得到重用,甚至掌握禁軍權。

又如:「經濟重心南移」來說,全因戰事期間,大將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使東南地區免於戰火,百姓紛紛南下避禍,加上北方經濟殘破,因而加速南方經濟發展。

其他例子,可參考下圖。

以前,經常有同學問:「阿Sir,經過考唔考?」


從這個課題可見,事情的結果(影響),很大程度上是來自「經過」的發展而來;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始末(經過),當然也不會明白所造成的「影響」,因此,「經過」和「影響」,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下次同學在溫習時,就要熟讀事件的經過發展了。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舊日足跡:「歷史文化大使」計劃

某年,筆者在預科班成立「歷史文化大使」負責推廣歷史文化活動。

當年選修中史的預科同學是當然的大使,需要接受一連串的訓練,之後帶領初中同學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香港故事」。

計劃分三大部份,分別是:

一, 課堂講解;

二, 實地考察;

三, 帶領導賞。

一,課堂講解:分兩節,每節三小時。主要介紹香港故事不同展區的重點展品。此外,亦會就導賞技巧作簡單說明。

二,實地考察:帶領學員到香港歷史博物館作實地參觀,指導學員哪些展品一定要介紹和提醒注意事項。

三,帶領導賞:經過三次的理論及實習訓練後,學員須帶領初中同學參觀。每位歷史文化大使帶領約十位參觀同學,以便作控制和可以作細心的講解及回應。


是次活動可算十分成功。不過,由於由籌備至參觀,不論老師和同學都需要付出不少的時間,過程相當吃力,所以,這個計劃只是推行過一次。

雖然計劃只是實行了一次,但已為筆者和同學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憶;其中有同學更加在大學修讀歷史系,現在已成為年輕有為的中史老師!

能夠做到薪火相傳,證明當年老師和學員的付出是沒有白費的,令人欣慰。

因此,筆者十分鼓勵老師嘗試舉辦相關的活動,以提升同學對學習歷史的興趣,繼而愛上歷史。

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舊日足跡:編寫校本課程

還記得在二千年特區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其中一項是推動校本課程的設計;當時,筆者受到本校學務主任的鼓勵,便「膽操操」的報名參加了這個「校本課程設計計劃」。

筆者以《香港歷史1841-1945》為題,編寫了一個適合在中三級施教的課程。

由於「年代久遠」(2001-2002年度),詳細的課程內容,筆者已經忘記了,大概應該有「割讓香港島」、「割讓九龍半島」、「租借新界」、「九龍寨城」和「日佔時期」等主題。

這個課程內容,教材以網頁、電子簡報來表達(這些是當時最「流行」的電子學習模式);另外,為了增加課程內容的多元化,除了有在課堂教授基本知識外,更特意安排前往香港海防博物館作實地考察(參觀館內展廳及訪遊古蹟徑,以了解當日日軍由九龍半島渡過維多利亞港攻佔港島的情況)。

由於這次校本課程的教材、活動等,都算是當年很「新鮮」的教學體驗,所以有不少學生在回應問卷上給予正面的評價,認為這樣「走出課室」(當時實屬少有)的學習活很吸引,對提升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有幫助。

縱然在搜集資料、製作電子教材、考察工作紙、參觀申請、安排交通工具,以及其他跟進工作上,佔去了不少的時間,而且有一定的壓力,但是當完成活動,看到學生的回饋時,筆者所付出的一切也是值得的。

雖然,這個校本課程沒有獲得任何特別的奬項,但也得到教育局頒發嘉許證書及奬金以示鼓勵。

以上的一點小分享,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實在微不足道;不過,希望對年輕一代的歷史老師有所啟發,透過現在先進的科技,配合校情或課題,設計適合現在的校本課程,讓學生愉快學習,從而喜歡歷史科。

你們願意行出這一步嗎?


歷史教育不能只在課室進行,必須要走進"歷史現場",才能親身感受歷史的一刻。當年編寫校本課程,其中一個活動,便是參觀香港海防歷史博物館。這裡原本是鯉魚門炮台,是日軍由九龍攻佔香港島的第一個戰場,見證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歷史。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老問題:為甚麼要學習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有很多的答案:

鑑古知今、學習前人的智慧、學會如何當領導和管理……

上述的答案,筆者也曾想過,亦回答過,但總是不太滿意。

因為,這些理由,對一個剛升上中四的同學來說,未免有點抽象難明。

簡單來說,在中學階段,學習歷史,其實是要訓練我們的思考方法,是一個具體而全面的思維訓練。

就以西周封建為例:

課題開始,便講述周武王在牧野一戰中打敗商紂王,因而管有東方遼闊的土地。

但是,問題亦由此而來了。

偏在西邊一隅的周族,如何可以在短時間內,能有效地控制新得的領土?

雖然商王已敗,但是仍然存在或明或暗的殘餘力量,周人應如何應對?

作為一位中原共主的新主人,周人如何可以減低商人的不滿情緒?

除了商族這個敵對勢力外,周人又如何處理四周「中立」的邊族?

最後,對於一班為周王出生入死的功臣,周王又應怎樣對待他們?

單單一個西周立國初期的形勢,便有上述種種致關重要的問題出現。

如果你是周武王,你會怎樣應對?

上述每一個問題,最少都有一個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例如:

面對商人及其殘餘勢力,我們必定會用「恩威並施」的方法來處理,於是有「監視商人」和「安撫商人」的措施。

面對四周邊族,為免他們與商人結盟來對付自己,我們必要先下手為強地,把他們拉攏過來,為己所用,於是有「分封古聖王的後裔」的做法。

一來為了答謝功臣多年的辛勞,二來為免他擁兵作亂,於是有「酬報功臣」的舉措。

為了「制衡」功臣(他們有了武裝力量,始終為周室的隱憂),對於「自己人」,即同姓宗室,亦要加以封賞,於是有分封同姓宗室來「屏藩周室」的必要。

老師在課堂上,一面拋出問題,令學生對課題產生疑惑(「激疑」);一面引導學生透過分析周初立國的種種複雜形勢,來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解惑」)。

這樣多角度和層層遞進的思考方法,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思辨能力」。

因此,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透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訓練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等思維能力。

若學生在課堂上,真的有認真地思考過這些問題,相信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對周初的立國形勢、分封的目的、過程和得失,都有了相當透徹的了解。這時,我們還需要死記硬背教科書的內容嗎?

可惜,在現實中(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在以考試為主導的形勢下;在有限(不足)的課時下;在「繁多雜亂」的課程下;還有老師要面對多班多級的課擔下,能夠做到這樣富有思考性的和不失歷史教學真正意義的課堂,又有幾人?又有幾次?

本來,歷史教育是「啟發思考」的最佳科目,無奈在種種問題下,竟然異化變成被人誤解為流於死記硬背的「不需思考」的科目,而且給人「無用」的感覺。

這不是歷史教育工者的悲哀嗎?



舊日足跡:九龍寨城公園考察

早前,潮流興懷舊,大談「九龍城寨」(應該是「寨城」)的故事...

想當年,香港史引入中史課程,筆者也曾組織過考察團,到「九龍寨城公園」(簡稱「寨城公園」)進行學習活動,由資料搜集、設計工作紙、擔任導賞員,以至兼帶隊也「一腳踢」。

現在回想起來,看見舊照片,也感受到當初的那團火。

還記得活動是由中史科和文化科合辦,帶領中六學生參考「寨城公園」,筆者主要負責歷史的部份。

這時,公園好像已有導賞服務提供,不過為求做到「校本」(設合課程範圍),故還是自己負責所有的考察內容。

要說「寨城」的歷史,內容可以有很多,不過為免太過複雜,故只取中英鴉片戰爭後,清廷為了加強沿海防務,因而建城設寨的一段談起。

是次考察活動,主要是圍繞現在尚保留的一些歷史建築物(衙門、惜字亭),及一些殘餘的歷史遺物(如南門的「九龍寨城」石額、古炮和對聯等)。

如上次提過的「訪遊中西區文物徑」一樣,筆者事前也要搜集相關的文字資料、影印和放大圖片、設計工作紙和事前預先實地考察一次等。

活動當日(星期六早上),學生分兩組,一組由文化科老師負責帶領參觀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園林設計;另一組則跟從筆者考察整個寨城的設計、佈局,以及了解相關歷史等,每組活動大概歷時一小時。

坦白說,要舉辦一次這些有校本特色的考察活動,事前的準備工夫有很多,既花時間,又費心力,實在頗為吃力,不過,如果活動能夠達到預期目的,學生從中有所得益,這少少的犧牲也是值得的。各位老師,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不妨坐言起行,也來感受一下當中的「苦與樂」。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舊日足跡:第一次的街道考察---「訪遊中西區文物徑」

每一次在書店內看到這本書《香港歷史散步》(見圖一)的時候,筆者便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自已籌劃和帶領學生「訪遊中西區文物徑」的考察活動。



當年,丁公(丁新豹博士)這本好書還未出版,所以,考察的每一個景點的介紹資料,都是筆者到圖書館(當時還未流行互聯絡)找尋相關的書籍抄來的。現在,若要再去考察的話,不愁沒有資料了。

還記得當時準備考察的過程:

首先是根據中西區區議會出版的《中西區文物徑》小冊子(見圖二),選定考察的景點,之後到圖書館尋找香港史的書籍,查找相關資料,然後抄寫在筆記簿上,作為現場講解資料之用。

之後,把書上的一些有關的圖片以彩色影印及放大,再過膠,以便到現場作新舊的對比。

還有,設計考察活動工作紙,確保學生專注在考察活動上之餘,亦可以讓他們保留資料,增加是次活動的實用性。

當然,少不了的,就是預先實地考察一次,留意沿途有沒有適合停留講解之地方,留意四周的環境安全等等,然後在筆記簿上,一一記下這些重要資料。



在筆者的印象中,是次「訪遊中西區文物徑」一共進行了三次:兩次是自己學校學生,一次是聯校活動。每次活動都是在周末的下午進行,因為周末的下午,不是中區的繁忙時間,所以街上的人流較少,交通亦不太繁忙,相對而言,較為適合進行實地考察。

雖事隔多年,作印象難忘。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舊日足跡:藉著歷史課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筆者曾經在中四級的中史課堂上,設計了一個介紹高階思維的專題課:「作出決策的考慮過程——以漢武帝防禦匈奴入侵的政策為例」。

這個教學設計的構思,主要是把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成因,思考解決方法,並從解決方法的得失,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優次等的思考過程,透過漢武帝防禦匈奴入侵的歷史事件,把整個作出決策的思考過程,有層次地展示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詳見附圖「深層思維的八步驟」)



教學流程如下:
一,引言:利用古、今一些戰爭帶來的災難的圖文和文字,讓學生認識戰爭的可怕。
二,按「深層思維的八步驟」,配合工作紙,與學生一同逐步展開思考流程的每一個步驟。
三,在重點部份,讓學生分組討論,並作簡短報告,與其他組別同學作意見交流。
四,老師根據學生經討論後所得出的解決匈奴入侵問題的方法的「優次」,著他們提出理由作說明。
五,最後,由老師簡述漢武帝討伐匈奴的歷史作結。

透過是次專題的講授,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在作出決策性的思考時,能夠做到:多角度考慮(不同持份者)、考慮方案實行後的得與失孰輕孰重(每個決定背後所付出的代價)、選取一個最大得益,持久性最長的方案。

當然,這種決策性的思維習慣的養成,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並非一朝可成;然而,這次專題的講授,無疑可以讓學生對高階思維加深認識。

各位歷史老師,不妨考慮在課堂上,引入這類高階思維訓練,以提升歷史學習的實用性。
😘


#課堂研究 #歷史教學 #高階思維 #中國歷史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教學分享:如何提升學習興趣

某個晴朗的假期早上,筆者收到一位舊生佩雯(化名)的訊息,說她正準備教授初中明太祖的君主獨裁的課題,問筆者有甚麼方法可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建議她可以透過故事來引起他們的興趣。例如:

在講到錦衣衛時,可以講述以下的故事:某次,某官員生日,賓客到賀,大家打馬吊助慶,後來不知何故,其中一隻牌不見了……

翌日,早朝結束,太祖把某大臣留下,問他生日當天有甚麼活。

最初,某官員不敢直說曾玩馬吊,因為太祖曾嚴禁官員賭博,以免助長貪污,後來,不堪太祖的追問,還是說出實話,說只是玩了一會兒的馬吊,便因牌不見了而作罷……

突然,太祖從衣袖中取出一隻牌,問是否遺失了這隻牌,頓時把某官員嚇個半死。(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故事的真假,無從查證,只能存疑。

不過,透過故事內容,卻可以加深學生對錦衣衛(秘密政治)作為皇帝耳目的作用的具體印象。

現在,流傳兩幅明太祖的畫像,一幅是儀表威武;另一幅是容貌奇醜。

老師可以把圖片資料給學生,並讓他們參考課文內容,猜想哪一幅才是明太祖的「真容」,提出理由,以此作為課題的總結。(也可以把它作為引入)(見圖)

當然,這類問題,沒有「真正」的答案,活動目的,旨在讓學生運用相關知識,透過合理分析,來提出自己己見,來作思考訓練。(提出觀點,援引史實,作出合理的解釋。)

要把歷史教學變得有趣,其實不難,只要老師在備課時,花一點心思,構思一、兩個活動便可以達成。

如果,老師們剛巧準備教授這個課題,希望以上的小建議可以有助大家,減輕備課負擔。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提問語分析與繪畫概念圖

今天早上,有幸獲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的邀請,出席專題講座,分享文憑試應試方法。講題有兩個,分別是:《DSE中史提問語淺析》和《製作歷史發展概念圖》。



提問語是題目的「靈魂」,若沒有準確地認清提問語的作答要求,則會影響作答方向,甚至完全離題,所以相當重要,同學有必要對它們有清楚的認識。例如,以下的提問語:

「你同意嗎」

「是否足以解釋」

「如何導致」

「根據資料…並援引史實…闡析/闡釋」

每一個提問語,都有特定的指定作答要求,甚或有一些隱藏的「陷阱」,如果一不小心,便會嚴重失分,遑論摘星。





另外,近年筆者多次分享製作/繪畫歷史發展概念圖,目的就是要讓同學明白理解、消化教科書內容,方便記憶,以此提升學習效能。

如果,對所考問的內容也不能熟記,則縱然對答題技巧有純熟的掌握,要想摘生,也是徒然,所以理解、記憶史實,可以說是所有應試技巧的基本功,必須打穩基礎。



可能,筆者太愛分享與中史有關的話題,結果超時不少,實在抱歉。

最後,再次感謝大會的邀請和出席師生的耐心包容,祝應屆考生取得佳績。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教學小貼士:看郵票學歷史

前幾天,筆者在執拾舊物時,無意中在一個文件夾內找回到這小全張。

201611月,香港郵政局發行了以孫中山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為題的紀念郵票。(見圖)


每張郵票的設計內容如下:

1.7元郵票以中央書院為背景,展示了孫中山求學時期的肖像,是為紀念孫中山於1884年至1886年期間在中央書院讀書。

2.9元郵票以雅麗氏利濟醫院及附設香港西醫書院為背景,展示了孫中山青年時期的肖像,是為紀念孫中山於1887年由廣州博濟醫院轉往香港西醫書院學醫。

3.7元郵票以香港大酒店為背景,展示了孫中山中年時期的肖像,孫中山曾在1912年訪港時下榻於香港大酒店。

5元郵票展示的是晚年時期的孫中山,背景為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孫中山曾於1923年在本部大樓發表公開演說,並提及其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四張郵票的背景,都是以香港建築物為題,說明了當時孫中山的革命運動與香港有密切的關係。

筆者便曾經在中三級教授晚清革命運動時,向學生展示了這套甚有紀念價值的郵票「真身」,藉此講述晚清的革命運動與香港的關係。

當然,這段內容並非課程重點,加上課時有限,故只能簡單交代,詳情則要由有興趣的同學自行查找了。

有實物作為教具,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會大大提升,從而有助提升學習效能及引起學習興趣。(以郵票作為教材的話題,還有很多可以分享,留待他日再談。)

下次,如果老師講到這個課題時,不妨試試這個「看郵票學歷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