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舊日足跡:編寫教科書的苦與樂

多年前,筆者有幸可以和師兄們一齊參與教科書編寫的工作。

這是一次很難得的經驗。

由於之前筆者沒有相關的經驗,也不知道從何著手,幸得資深的作者杜振醉老師悉心指導、修正,才可以順利完成工作。


編寫教科書,並非想像中般容易,有不少的要求和限制,例如:問題的深度、題型、內容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從巿場角度來考慮,又要做到「人無我有」,盡量想法凸出本書的好處以作賣點。

最困難的,應該是構思高中課本的歷史資料題。

當年,雖然已經有互聯網的出現,但有關中史的資料不
算多(相對其他科目這是比較「冷門」),所以經常要到圖書館找一些相關的書籍來參考。

幸好當時筆者也有買一些對教學有幫助的歷史書(史學專著或歷史漫畫)作參考,所以尚算找到合適的資料來擬題。

至於初中的教科書,除了這些技能訓練之外,還要有一些「公民教育」(即現在的「價值教育」)元素,怎樣把古人的行事經歷,應用到現今的社會?他們的嘉言懿行給予我們甚麼反思?這些編寫重點,也是頗花心思設計,費神思考的。

雖然,編寫教科書的過程要付出不少的心力和時間,也有一定的壓力(尤其是要趕及交稿的時間);但是,在每次到出版社開會,和編輯、師兄(其他作者)一起交流意見、心得,也有不少的得著;另外,會後和師兄在附近茶餐廳的「續會」(晚飯)時間,一邊吃著鑊氣小炒,一邊吐吐苦水,此情此景也很令人回味。

教科書面世後,得到學界同工的認同和支持,實在叫人感動,之前的辛勞也是值得的。

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老師或同學是用這套教科書的呢?筆者向各位作衷心的致謝。

#教科書 #中史 #作者 #歷史教育

 

導賞絮語:導賞奇遇

曾幾何時,筆者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擔任義務導賞員長達二十年之久。(現在已沒有了)

某個周日的下午,筆者如常又到香港歷史博物館當值,擔任「香港故事」的導賞員。

根據過往的習慣,筆者喜歡把展品作「長遠略近」的介紹,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後的事。因為一來導賞時間只有一小時三十分鐘,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八個展區的展品都作詳細介紹;二來越是近現在的事件,就越多人熟識,不用多說。

不過,無論如何,筆者一定會在「日佔時期」的展區,作較詳細的說明,好讓年輕一代對這段時期的歷史有較具體的認識,當中,一定會提到「香港占領地總督部」的木製牌匾。(圖一)

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早上,日軍從深圳出發攻佔香港,由於香港準備不足,加上守軍有限,所以在不足兩星期的時間,香港便佔被日軍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的艱苦歲月。

當時,日軍以匯豐銀行作為總督部,並在門口豎立「香港占領地總督部」的木製牌匾(圖二)。

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戰敗,香港重光後,這塊木牌才被一間建築公司拆除移走。

當年,這間建築公司在拆除木牌後並沒有把它丟掉,而是把它收藏在貨倉內,一直沒有理會。

直到後來,建築公司的第二代負責人結束經營,在清理倉內雜物時,這塊木製牌匾才再次被發現,他們認為這件物品應該有相當的歷史價值,於是慷慨地把它捐贈給香港歷史博物館。

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鑑定後,認為這牌匾就是圖二相片中被懸掛在匯豐銀行門口的其中一塊,(若各位細心留意,兩塊牌中的字迹是不一樣的)從此,在「香港故事」的「日佔時期」展區中,就展出了這件歷史文物。

當天,筆者如常和參觀者講述這段故事。

不料,其中一位參觀者跟筆者說:「捐出這塊牌匾的,便是我們家人。當年建築公司的負責人,就是我的爸爸。」

說罷,她用手指指著展品旁的說明文字的人名。

當時,筆者的第一個反應是:「真的嗎?太巧合了!那麼,我剛才有沒有說錯呢?」

她很客氣的說沒有。

接著,她用手機拍攝了這件展品。

她繼續說:「我們後來移居海外,今次來博物館,就是想來看看這件展品。」

筆者回應:「謝謝你們當日沒有把它棄掉,還把它捐贈給歷史博物館,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它,真真實實地感受到當年的歷史。」

這件展品,筆者曾介紹過無數次,從來也沒有想到有一天竟然會遇上文物的捐贈者,並和他們有互動交流。

這次經歷實在太奇妙了。

#導賞員 #香港日佔時期 #佔領地總督部 #絮語 #香港歷史

 

舊日足跡:「橋唔怕舊」之小型聯校活動

某天,筆者在尋找資料時,無意中在某年的周年報告裡,看到以下的記錄:

「在N75日本校與X中學及Y中學合辦聯校活動,透過小組討論及個人短講,增加同學對本科的學習興趣及交流讀書心得。同時,老師亦會就同學的表現作出評講,讓同學寓學習於愉樂。總結而言,同學表現投入,反應良好。」

這次活動的出現,全因是某一次筆者與師兄茶聚促成的。(「茶聚」是很不錯的交流時間,不時在傾談中產生靈感。)

還記得這是一次「舊制年代」中六級同學的學習活動。

大家通過不同的環節,學到籌備活動、說話表達(幫助中文科訓口語練習)、知識運用、甚至人際溝通等,實在是一個涉及多元智能的交流活動。

不要小看這些小型的聯校學習活動,由於是分組進行,差不多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既可以給他們一次難忘的活動體驗,又可以學以致用,每位同學都會有得著。

筆者認為,「橋唔怕舊,最緊要受」!

現在,老師們也可以和相熟的學校,聯合籌備這類聯校活動,最重要的是可以記錄在周年報告之內。

你說,這不是既簡單,又有意義嗎?

(註:基於私隱理由,恕筆者不便把老師和同學的樣貌公開。)

#歷史活動 #聯校活動 #茶聚 #短講 #專題分享




 

感恩篇之一:筆者的世史老師

在中學時代,有幾個科目是筆者特別喜歡的,其中之一便是世界歷史。這不僅僅是因為課程內容著重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需要批判性思考,更重要的是,筆者遇上了一位好老師——招老師。

當年,筆者就讀於一所中文中學,可選擇的中文教科書不多,而且質素一般,資料也不夠充分。若想僅靠這些教科書考得好成績,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招老師不辭辛勞,將相對優質的英文教科書內容翻譯成中文,製作成筆記供我們學習,彌補了教科書的不足。

此外,招老師還會和我們一起「操試題」,將表現較佳的同學的答卷影印給我們參考。

又有每週一次的小測,督促筆者們持續溫習,避免臨急抱佛腳。當時,學校普遍不注重「持續性評估」,測考量極少,與現在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因此,像招老師這樣,每週為學生安排小測和功課的老師,實在是少之又少。

因為招老師的無私付出和辛勤努力,我們在公開試中的成績也有了顯著提升,對入讀大學有很大的幫助。(亦因為這樣,筆者才有幸入讀中大歷史系。)

後來,當筆者自己也成為一名教師時,才深深體會到招老師的辛勞和無私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感謝招老師,您不僅教會了我們歷史,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學習和思考。您的無私奉獻和辛勤付出,將永遠銘記在筆者的心中。

#世界歷史 #恩師 #感恩 #歷史系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舊日足跡:《中國近代史上的南京》專題分享

某天,在Facebook的「動態回顧」裡,看到十年前到嘉諾撒聖心書院,與一眾師生分享中史專題——《中國近代史上的南京》。



當天,有幸得聖心書院中文科梁老師(中學同學)的邀請,為她們即將舉辦的跨學科(中文與中史)考察活動——南京之旅作事前的準備,講解一下南京的歷史。

如此有意義的活動,筆者當然欣然答應。

在準備講題期間,筆者發現,原來在中國近代史上,確實有不少重要大事在南京發生。例如:在這裡簽訂《南京條約》(1842年),曾是太平天國的首都(1853年),中華民國在此建立(1911年),奉安大典(1925年),南京大屠殺(1937年),解放南京(1949年)等等。



這些事件,基本上與中史課程內容有關,所以聽起來有份外的「親切感」。

學生對南京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到實地考察歷史景點時,就可以更加投入,提升學習興趣和理解深度。

筆者十分欣賞梁老師為為圓滿學生的考察學習而付出的籌劃和心力。(好老師值得表揚)

很高興得此珍貴的機會,可以讓筆者和她們分享中國歷史和推廣中史的活動。

離開的時候,在巴士站拍下了日落黃昏的美景,連同是次難忘的分享經驗,為筆者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那些年我們讀過的中史「雞精書」

早前,筆者和師兄們茶聚。

其間,某師兄談到要求學生買某本「雞精書」(不便透露書名)作為參考書,不過學生似乎興趣不大。

除了是學習興趣不大之外,最重要還是書本售價,動輒過百元,對學生而言,實在有點負擔。

由此,我們談到那些年,屬於我們的中史「雞精書」,包括有:

*程西平:《中國歷史問題精選》(甲、乙、丙組)

*杜振醉:《中國歷史分類問題詳解》(甲、乙、丙組)

*袁大衛:《中國歷史問題精解》(甲、乙、丙組)

還有其他的好書,已經忘記了

這些都是當年中學會考中史科的優質參考書,筆者當年也是靠這些好書才可以有不錯的成績。

坦白說,當年筆者年代的中史老師,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的筆記、資料補充可言,完全是要靠「自學」!

這些「雞精書」,內容雖然精簡,但勝在條理分明,有具體史實,只要學生熟記這些內容,再加以發揮,定能考取理想成績。

筆者認為,現在的教科書,內容已經相當豐富(甚或可能過多),網目清楚,內容詳細,更有不少史事資料補充,若學生能認真的學習,下苦功自己做筆記,根本便不需要額外再賣「雞精書」。

不過,現在的「雞精書」除了會有精簡的「答案參考」外;還有「摘星技巧」的示範,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取得高分的技巧,是教科書所沒有的,故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筆者相信,只要有考試的存在,「雞精書」仍然有它的存在,成為另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雞精書 #中史精讀 #Sir中史教室 #想當年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好書推介:黃家樑、陳志華《漫漫港歷史》

在剛過去的書展裡,出版社推出了不少的歷史書,當中最吸引筆者的,便是由兩位香港史專家黃家樑、陳志華老師編著的《漫漫港歷史》。

全書共有七十篇,每篇一個專題,分古代篇、近代篇和現代篇三部份。

古代篇:由「歷史悠久的摩崖石刻」談起,之後有「香港的首批居民——居於馬灣的原始部落」、「香港列入秦朝版圖——秦始皇跟香港有何關係?」、「漢代古墓——有墓無屍的靈異事件?」、「中葡大戰在屯門——香港史上第一場中外大戰」、「清代大海盜」等,共二十二篇。

近代篇:由「林維喜案」開始,接著是:「鴉片戰爭與香港」、「九龍寨城」、「英法聯軍與香港」、「維新運動與香港」、「新界保衛戰」、「東江縱隊的抗日事蹟」、「日軍暴治——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等,共三十三篇。

現代篇:由「朝鮮戰爭與香港」開篇,之後是「石硤尾大火與徙置區發展」、「東江之水越山而來」、「李小龍與功夫電影」、「改革開放與香港」、「地下鐵路誕生及發展」、「香港回歸」等,共三十七篇。

本書有別於一般同類的香港史書,作者運用輕鬆的筆法,簡明的文字,把每一個故事、事件,娓娓道來,絕對不會叫人覺得沉悶。

此外,書中有大量的精美的手繪插圖、彩色實地照片、十分珍貴的當年報章資料,以及解說圖表等,大大地提升了書本的美觀程度和閱讀價值。

值得一讚的是作者相當有心思,設計了「歷史知識知多點」和「藏在身邊的史事」兩個欄目,把一些有趣而又鮮為人知的資訊告訴讀者,例如:

*你知道香港的首批居民——馬灣人為甚麼會在成年後拔去門牙嗎?

*為甚麼古人愛把玉石作為陪葬品?它有麼作用?

*「拉人夾封艇」和「死仔包」原來與居於水上的蜑家人有關,你知道嗎?

*駱克道、加士居道的街名是怎樣來的?

*你知道有哪些香港街道名稱曾經在「日佔時期」改動過嗎?

*港島線地鐵站內以毛筆字書寫的站名是出自何人?

正如本書的推介文字所言:「如此多元的簡明讀本,助你快速認識精彩紛呈的香港人事,是一本不可不讀的香港史入門書」。

下次,大家在逛書店時,記得留意《漫漫港歷史》這本好書。

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初中教學分享會後感言

早前,有幸獲邀請,參與初中中史教學意見交流會。

雖然我今年開始,已離開了前線的工作,但仍然十分關注中史教育,仍然想替中史教育獻出綿力。

在會上,老師不約而同都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普遍欠缺學習動機,不是嫌教科書太厚,太多文字,就是嫌課堂太過沉悶,從而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聽某位與會老師說,現在的學生,普遍已厭倦了播放簡報和短片的課堂教學。)

另外,在高中方面,也面對不少困難,其中最令人嘆息的,便是縱然學生有心想選修中史科,但家長也會大力反對。

有些同學,雖然選擇了中史科,但到中五升中六時,會因為「已經夠科」(二個選修)為理由,退選中史,集中精力,專攻其他「有用」的科目,白白虛度了兩年寶貴的光陰,亦令老師悉心栽培的心血,付諸東流,實在叫人惋惜不已。

幸好,老師也紛紛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如何「吸引」學生選修中史。

我眼見他們的教學熱誠,彷彿看到當年初執教鞭的自己的影子。

雖然,中史教學一直都面對不少的困難(包括課程太多、課時嚴重不足,以及非專業的兼教老師太多等),不過,只要老師能堅持初心,不放棄,多嘗試,相信未來的中史教育,仍是充滿希望,前途定會一片光明的。


(圖片說明:這是我教學初年手寫的預科中史講義,不知道還有無同學有印象呢?)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在公開試裡絕對不能忽略近代史

今年的中史DSE在月初考過,已成過去、不過,就給予筆者一點感受。

在以前,我們彷彿把隋唐史必然會在試題中出現,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就會偏讀隋唐史,而相對地忽略宋至清初的部份,更遑論晩清以後的歷史了。(近三年都可以只選甲部或乙部)

可惜,今年就來一個「創舉」,竟然一題隋唐史的題目也沒有,使考生失去了「摘星」的機會,這實在令全香港的中史考生及老師感到十分錯愕。(當然包括老師,不知放榜後怎樣向校長交?!)

如果各位有留意「中史教室」的話,筆者一直也鼓勵考生必讀晚清史。

為甚麼?

因為在乙部是必會有一題的!!

在「詳近略遠」的課程設計原則下,由晚清開始至改革開放,時間雖然只有百多年,但是就差不多佔了一半的課程。

你們可以說不重要嗎?

相信,經過這次深刻的「歷史教訓」後,大家都應該適當地對近代史加以重視。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下,筆者曾多次對學生的應試範圍選擇作過統計,結果發現,他們每一次都是會選擇古代史作為溫習重點,而往往忽略了近代史。

坦白說,他們的選擇,筆者是明白的。

因為近代史的課程內容太仔細,而且考問時也有點「細微」,往往使考生難以應付。(要記背大量的資料,包括人名、地名,甚至年份。)

既然近代史如此重要,我們何不迎難而上,化被動(逃避)為主動(重點溫習)呢?

雖說近代史太過多記背資料,然而不論從歷史發展的重要性,還是趣味性來看,近代史都是值得大家留意的。

大家不妨從今天開始,改變一下應試策略,多了解、多關注近代史部份(最少是整個晚清史),為下一次的公開試作充份的準備。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應屆(2022年)中史狀元分享真正的「摘星秘笈」

上星期六,應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的邀請出席中史分享會。分享會的上半部份是由六位今屆(2022)中史「狀元」(考獲5**),分享摘星心得。

總結各人所言,要點有以下幾項:

1.做筆記:製作簡易的筆記,把課題重點摘錄,方便溫習。

2.加補充資料:選擇一些重點課題(如秦始皇、漢武帝)作資料補充,以便有充足的例子答題。

3.螺旋式溫習:簡言之,即重複溫習。在溫習一個課題後,又重新溫習上一個課題,如此類推,加強記憶。

4.勤操卷:限時做舊試題,之後交老師批改。

5.選擇自己擅長的部份答卷:選擇自己較擅長的甲部或乙部作重點溫習及回答。(2023年仍然可以)

6.不要「貼題目」:若只選擇了其中一部(甲或乙)應考,則不應再「貼題目」,以防沒有足夠的題目可選擇。

7.要堅持:在平日已經要持之以恒地溫習,不能到臨近考試或測驗才溫習。

以上各項,雖然是一些老生常談,沒有甚麼新意;不過,卻是實實在在的「秘笈」。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又那怕它只是老生常談?

當日,筆者在台下細心聆聽各人的分享時,心裡也暗自問:「如果自己去考DSE,可以考獲5**嗎?」坦白說,「未必!」所以,筆者對他們對中史學習的熱誠和態度,實在由衷的敬佩。

希望即將要面對公開試的同學,能夠由現在開始(仍未算遲),認真溫習,用合宜的方法,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第一個難關,順利闖過,成為人生勝利組的其中一員。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經典」智慧:讀《聽傅老師講《莊子》》

早前,因為整理「甄Sir書室」的藏書,所以進行了一次頗徹底的「斷捨離」,差不多丟掉了二、三十本少看,或者根本沒有看過的書。

所以,現在剩下來的,絕大部份都是「有用」的書,值得珍藏的「好書」。(為甚麼筆者在有用、好書,用上引號?稍後你會明白的。)

幸存下來的書裡,筆者認為有一本一定要向大家推薦的,就是國學大師傅佩榮教授的《聽傅老師講《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這本書,筆者早已買了回來,亦有看過一次。

不過,之後因教學工作繁重,因而沒有再看。

現在,時間充裕,可以重溫昔日未及細讀的好書,並書之於網誌,和各位分享「讀書樂」。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之一,著作內容思想玄妙,所以一向都給人難以明白的感覺。

因此,作者在《莊子》的三十三篇裡,精選出五十三則材料,解析其中的哲理,賦予現代的意義,讓我們從中汲取「經典智慧」。

全書共分四篇:

 

l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內容有:

魚的快樂、朝三暮四、莊周夢蝶、庖丁解牛、無用之用等。

l   提升人生的修養境界」,內容有:

呆若木雞、心的齋戒、古人糟粕、鼓盆而歌、鬼斧神工等。

l   怡然自得的處世哲學」,內容有:

黏蟬老人、彼此相忘、運斧成風、勾踐復國、得意忘言等。

l   凌忽世俗的標桿之外」,內容有:

誰是美女、因禍得福、無動於衷、材與不材、大鵬南飛等。

 

作者特意在原書中,找出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透過白話的演繹,把當中難明、抽象的哲理重新解讀出來,讓我們應用在現今社會,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再受世俗的束縛,從而得到自由。

例如:

l   在「無用之用」裡,作者強調「有用」是要靠「無用」來支撐的,因此就不必忽視「無用」價值,他說:「原來有用是靠無用才可成為有用的。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對萬物懷著欣賞之心了。

l   在「用法巧妙」(即「不龜手葯」的故事)裡,作者說:「人們以為用處很少的東西,像文藝方面的修養,往往在人生的起伏動盪之中,顯示穩定的力量與調節的功能。我們應該適度修正自己的價值觀。」(筆者按:以往在臨近中三選科的日子,筆者就會和同學講述這個故事,來說明歷史的「有用」或「無用」,是要視乎你怎樣去運用它吧。)

l   在「誰是美女」中,作者提醒我們,每一個「人」,在某個角度而言,都是「一樣」的,因此不宜小看自己。作者說:「不宜執著,既不必羡慕也無需嫉妒,接受自己本來的相貌,因為在嚇跑魚、鳥與鹿方面,我們與美女的作用是一樣的。

l   在「誰來裁判」中,作者說:「莊子反對辯論,認為那是白費力氣,就算折人之口也未必可以服人之心。」原因是,在辯論時,「找不到合適的裁判」,不論用甚麼的標準,根本也找不到一個「完全客觀及立場超然」的裁判,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白費氣力來爭拗,做一些徒勞無功,傷了和氣的事呢?

 

雖然這書只是薄薄的小冊子(只有113頁),但是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給人不少的思考空間;當中不少的智慧(如上文引述的例子),對活於現代的我們而言,仍相當有參考和實用的價值。

若要論「經典智慧」,《莊子》必定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