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學校給教育局外評組來評核,筆者選擇了教授「袁世凱與維新運動失敗的關係」作為觀課之用(結果當日選中了中三級的「英法聯軍之役」)。
在教授完導致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後,筆者給同學討論以下一道問題:
有言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所致。其言當否?試據史實加以析論。
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十分投入,組內討論熱烈。
在匯報時間裡,分組派代表作口頭報告。
同學立場明確,內容大致準確,有史實根據。
可是,在反駁另一觀點是,內容明顯有偏差。
歷史對於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來說,就是遠處的一座燈塔。雖然燈塔本身離你很遠,但它發出的光線卻能照亮你的人生之路。
某年,學校給教育局外評組來評核,筆者選擇了教授「袁世凱與維新運動失敗的關係」作為觀課之用(結果當日選中了中三級的「英法聯軍之役」)。
在教授完導致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後,筆者給同學討論以下一道問題:
有言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所致。其言當否?試據史實加以析論。
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十分投入,組內討論熱烈。
在匯報時間裡,分組派代表作口頭報告。
同學立場明確,內容大致準確,有史實根據。
可是,在反駁另一觀點是,內容明顯有偏差。
近代的中國歷史飽經內憂外患,讀來往往令人心有戚戚焉。
近日重讀《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裡面提到中法越南戰爭,令筆者深深體會到「弱國無外交」的可悲。
一八八四年八月,法軍司令孤拔率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滅,三天之後,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一八八五年二月,法軍佔領廣西門戶鎮南關。老將馮子材率軍赴戰,取得鎮南關大捷,並乘勝克復諒山等地。三月,茹費理內閣因法軍失利而倒台。清政府卻「乘勝即收」,詔令前線停戰撤兵。六月,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法國從始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時人稱是次戰爭:「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筆者認為如果清廷的當權者可以堅強、果敢一點,就未必會失去越南這個藩屬國;無奈,當權者信心不足,深怕再打下去,反而會輸了,到時所要損失的肯定會比現在為多,於是「見好就收」,與敵方妥協,息事寧人。
清廷領導人這種心態的出現,充份顯現出「弱國無外交」的悲哀。
「體」和「用」的意涵相當豐富,在不同的範疇會有不同意解讀。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體用配合得宜,萬事可成;反之,諸事不順。
相信大家都會記得在晚清後期,清廷為了維護其統治,在一班有識之士的提倡下,推行了一連串的以西方的船堅砲利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運動,史稱「洋務運動」。而這個運動的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即以中國倫理、孔孟之言為不易之「本」,以西方科技為可變之「用」。)
可惜,這次改革以失敗告終。
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眾多,有不少史家認為其關鍵在於改革未能針對當時的核心問題---清朝的腐敗無能,沒有進行政治改革所致。
對於這個說法,筆者十分認同。
晚清面對西方外力的入侵,一方面當然是由於軍備落後所致,但另一方面,亦是最重要的,還是清廷的腐朽統治,當中包括官吏貪腐,以及舊有的體制未能適應新時代的挑戰。
時人郭嵩燾〈致李傅相〉曾言:「蓋兵者末也,各種創制,皆立國之本也。……本者何?紀綱、法度、人心、風俗是也。無其本而言富強,祗益侵耗(損耗)而已。」
可見,洋務運動的失敗是由於「捉錯用神」,未能從根本的「體」上仍出針對性的改革所致。
翌日,我們轉往東莞虎門銷煙遺址。在導賞員的介紹下,同學們認識到銷煙池的建築設計與運作過程,理解林則徐當年果斷禁煙的壯舉。隨後參觀鴉片戰爭博物館,透過詳盡展覽,我們對鴉片輸入、廣州十三行貿易、戰爭經過及其對中國造成的衝擊,有了更立體的掌握。其中一幅描繪林則徐被流放新疆的油畫更深深觸動筆者,那份在逆境中仍堅守國家使命的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午後我們前往威遠炮台舊址,親歷當年關天培堅守陣地、英勇犧牲之地。站在高處遠眺險要海岸,歷史仿如重現眼前。同學們從中體會到歷史人物的捨身成仁,明白歷史不單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先賢用生命書寫的足跡。
本來的最後一站為海戰博物館,可惜當日因維修未能參觀,略感遺憾,但並無損整體體驗的深度與意義。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次為期兩天的考察交流,不僅讓同學實地感受中三級課程所涵蓋的重要歷史事件,更在情感上與歷史產生連結。學生能親踏史蹟、直視遺跡、感受氛圍,這種真實與沉浸式的體驗,遠比課堂單向吸收更能激發學習熱情與歷史共鳴。
希望老師能安排類似的歷史文化考察團,讓學生在行走中學習、在感受中反思、在歷史中找到身份與認同。(完)
某年的十二月,筆者有幸隨同中三級同學前往東莞與中山,展開一段涵蓋歷史、文化與情懷的考察之旅。是次活動由教育局安排,呼應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旨在提升學生對歷史科的興趣,並讓課堂知識跳出書頁,延伸至真實世界。
考察行程內容豐富,首站我們參觀了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外,一尊呈現幼年孫中山聆聽太平天國老兵訴說洪秀全故事的銅像映入眼簾,引人沉思;館內展覽以多層空間,詳細介紹孫中山一生的事蹟及其家人、摯友與國際關係。透過文物、圖片與解說,同學們不但增進對孫中山的認識,也感受到他堅定的革命信念與時代使命。
午膳後,我們來到中山市第一中學參觀交流。該校擁有廣闊校園,師生人數龐大,學術與文化氛圍兼備。同學們尤對該校強調「做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印象深刻,每位學生都被鼓勵發揮潛能,各展所長,這種包容而積極的精神,也激發了我城學生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
傍晚時分,我們漫步於孫文紀念公園。園中矗立著高逾兩層樓的孫中山銅像,夕陽斜照,金光映照其堅毅神情,讓人不禁聯想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詩句。孫中山一生為革命事業奔波,其成就與爭議交織,至今仍令人敬仰與深思。(待續)
「昨天才對完卷,今日就開始補課時間了。
兩小時的課堂,對於做慣導賞的我而言,真是超爽!有足夠的時間給我暢所欲言。
現在正教授司馬遷與《史記》,上至天文,下至獨尊儒術、漢武帝征匈奴是否黷武之舉、班超投筆從戎、中國科學不發達原因(「李約瑟問題」)、康熙禁教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人棄我取的投資之道,甚至李約瑟的情史…(真正符合了太史公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若不是隔離班的同學在門外等候,被迫要下課,我還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呢…」
這一段文字,是三年前某次補課的記錄,至今仍歷歷在目。
當遇上一個契機、某個主題時,腦海中沉澱的知識自然會浮現,讓人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從容分享。像上述提到的內容,其實就涵蓋了司馬遷、《史記》、李約瑟傳記、中國古代科技史、古代中外關係等諸多範疇。
因此筆者經常鼓勵老師們,善用上學或放學途中的零碎時間,閱讀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資料,日積月累,自會潛移默化,教學時便如水到渠成,自然運用自如了。
多年來從事教學工作,無論是以往的中一至中七學制,抑或現今的中一至中六課程,筆者均曾任教各級。在眾多年級之中,最喜愛的仍是中三級。
初中一、二的課程側重古代史,年代久遠,學生較難產生共鳴,且相關影像教材有限,吸引力較低;至於高中課程,受公開考試限制及長期課時不足所困,在教學上較有壓力,難以推行多元化教學(即使有時間,也往往用來操練試卷)。大約在二千年左右,筆者先後於海防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擔任導賞員,其中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服務更持續近二十年。除了定期負責常設展覽的導覽外,更重要的部分是參與各類精彩紛呈的專題展覽,包括:《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綿亙萬里: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參觀》、《香港玩具傳奇》、《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交流》、《甌駱漢風——廣西古代陶製明器》、「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以及《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甲午戰爭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等等。
每一次專題展覽前的導賞員培訓,不但讓筆者接觸到最新的考古資訊與深度專題知識,更能優先進入展場,近距離欣賞珍貴展品,獲益良多。而每次導賞結束後,獲得參觀者的掌聲與感謝,那份肯定與共鳴,便是最珍貴的回報。
最令筆者感到滿足的是,能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延伸至校園,積極推廣歷史文化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展覽,激發他們對歷史的好奇與熱情,讓學習變得活潑而具意義。這不僅是文化傳承的一環,更是回饋社會的具體實踐,可謂一舉多得。
雖然後來因應新冠疫情而逐漸退出導賞員的義務工作,但多年來的服務經歷卻早已深深烙印於筆者心中,成為一段段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既是知識的探索,也是心靈的交流,見證了歷史與人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