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有趣的漢字

這個暑假,我有機會帶領兩個專題展覽(「嶺南印記」和「甌駱漢風」)的導賞。在這準備展覽的導賞內容時,發現當中有不少展品與漢字的結構有關的。

首先,要為大家介紹「番」字:
「嶺南印記」的秦漢展區中,展示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文物。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七年在廣州中山四路,發現了南越國的一座大型石構水池(見圖一)和一條長約一百六十米的曲流石渠遺跡,這是中國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宮苑實例。在這個水池的底部,有一塊巨型大石,石上刻著一個大字---「蕃」。你知道是甚麼原因嗎?原來,在古時,「蕃」和「番」兩字是相通的。「蕃」,其實是番禺的簡稱。為甚麼在水池底要刻寫一個大的「蕃」?這是代表這裡屬番禺的管轄範圍。想當年,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一四年,設立番禺縣,隸屬南海郡,是南海郡郡首。後來,趙陀在這裡建立南越國,故番禺便是南越國的首都了。為甚麼番禺會叫做「番禺」?相信大家都不知道吧。翻查資料,番禺的地名有四個解釋,其中一個是「蠻夷之地」的意思。原來,在甲骨文裡,「番」字是表示大隻動物的腳印。這類大隻的動物,通常都會在邊遠的地方()出現。因此,番禺古時又寫作「番隅」。

接著,要為大家介紹「溷」字:
在「甌駱漢風」的第二個展覽區,介紹了不少建築物的明器(陪葬品)。在漢代有一種明器它的下部左半部猶如一個無蓋的方盒子,右半部有一台階直達盒子的左壁上方的平臺,平台下方為空室,而平臺的上部是一座小房子。在當代有人稱其為陶廁,也有人叫它做陶豬圈(見圖二)。豬圈則叫做溷(音:混)。與現代豬圈不同的是這種豬舍是與廁所合一的建築形式,而這恰恰是漢代的習俗,溷本身就含有廁所的意思。東漢的許慎在《説文解字》中對溷的注解是「廁也,從口,象豕 在口中也,會意。」也就是説溷是個會意字,就像豬在四面封閉的圈中一樣,由此可見當時的豬圈與廁所是聯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陶豬圈或陶廁,從而證實了漢代人稱其為溷。其實,「溷」字左邊的「三點水」,其實是人的便溺的象形意思,即人的便溺掉入豬圈之中。十分傳神!

最後,介紹與倉庫有關的「囷」和「倉」字:
大家都知道,倉是貯藏糧食的建築物的總稱。不過,大家又是否知道,不同形狀的倉庫會有不同的名稱呢?根據《呂氏春秋仲秋紀》高注記載:「圓為囷,方為倉」。「囷」(音:昆)是圓筒形的,像圍子(圖三)。而「倉」原本是指長方形的貯糧地方(圖四)。大家有沒有發現,「囷」字和「倉」字,其實是象形字呢?大口內有禾,不是把禾(糧食),放在圓形的地方內嗎?在甲骨文中,它的外圍不是「口」,而是「O」的,後來才演變成「口」(由圓形變了方形)。而以前的倉庫,為了防盜和防潮等原因,故倉庫是杆欄式建築,即倉庫底部四邊有柱撐起,要用梯才可以到倉庫取物。大家看看這個「倉」字的「口」,是否像柱下的空間,而「尸」的部分,是否像一把梯子呢?而「人」部是否像屋頂呢?很有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