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我到香港歷史博物館擔任「嶺南印記」的導賞員。由於是次展覽的展品超過七百多組件,故此我早在一星期前已開始預備「溫書」(準備展品介紹的資料)。
可能是上午的關係,早上的公眾導賞時間只有幾個人參與,整個展廳的參觀者也不多,有點「空洞」的感覺。下午一節,雖然參觀者多了一點,不過,與以往的展覽比較,這次展覽的入場人數明顯較少。原因是甚麼呢?是否巿民覺得這些「爛石頭」和「爛瓦片」不好看?如果是這樣想的話,就完全錯了。
其實,這次展覽是集合了粵、港、澳三地近年的最新考古成果,展品相當有特色,而且部分更極具考古價值。
以往,我們曾用「文物六千年」來形容香港的古物古蹟,認為香港的歷史有六千多年。不過,隨著二零零四年的大埔「黃地峒遺址」的發現,原來香港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三萬五千年前,亦即是歷史學家所稱的舊石器時代。相信大家想不到吧!
一九九七年,在「馬遺東灣仔遺址」首次發現了有人類骸骨的墓葬區,這是當年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足見其歷史價值。
一九六二年,大嶼山石壁發現了「青銅人面弓型格短劍」。這把短劍除了在廣東、廣西的遺址發現外,遠至越南北部也發現,說明了當時三地文化有密切關係。
一九九五和九七年,廣州發現了「南越王宮署遺址」。當中,發現了中國少有的歷史遺跡---皇宮御花園,更重要發現了「嶺南第一簡」。這些木簡,記載了南越王國的軍事、官制、律法和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批木簡的年代,要比《史記》早八十年,成為研究南越國歷史的重要史料及佐證。
除了陸上考古之外,是次展覽更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的水下考古,當中以「南海一號」和「南澳一號」為代表。
澳門雖然地方細小,原來也有不少考古發現。最有名的,莫過於澳門的「克拉克」青花瓷器。
總之,展品豐富,不能一一盡錄。
在參觀的過程中,你還可以找到以下問題的答案:
究竟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有甚麼分別?
馬灣人的女性頭骨為甚麼會缺了一對門牙?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
「番禺」和「蕃禺」有甚麼分別?
「南海一號」的宋代古船是怎樣打撈到岸上的?
為甚麼澳門的青花瓷叫做「克拉克」?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我則認為「讀萬卷書,不如到博物館」。因為在一次的展覽裡,大家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識和看到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
趁著暑假剛開始,大家不妨參觀「嶺南印記」,學多一點歷史知識,寓教育於娛樂,一舉兩得。
溫馨提示:是次展覽是完全免費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